时隔8年,保研资格高校名额再扩容,数量将突破400所。根据最新统计,全国已有28个省份、超60所高校获得所在省份新增推免资格高校拟推荐名单的公示。在上海,上海电力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4所高校在列;在外省市,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同样在列,成为首个获得推免资格的民办研究型大学。
与推免资格扩增同样备受关注的,还有研究生学制改革。今年以来,中央民族大学、宁波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纷纷宣布将延长部分专业的硕士乃至博士研究生培养学制,其中专业型硕士(专硕)成为调整的主要对象。较之学术型硕士(学硕),专硕学费成本较高,延长学制后,读研成本提高等话题持续引发热议。
保研资格高校扩容释放哪些信号?在研究生扩招的大背景下,延长学制将成为培养主流吗?高校如何应对考生“考研观”的变化?多位高校学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亟待更加灵活、弹性的培养机制。从实际操作来看,多校保研名额的调整,并不能简单视为数字的累加,而是对高校人才战略和育人使命的呼应。
一问:保研名额再扩增,意味着什么?
记者梳理发现,本轮保研高校名额调整,涉及医学、艺术、理工等多领域,重点向应用型、特色学科倾斜。
按照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端鸿的分析,2025年新增推免资格高校的扩容,不仅是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张,更是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的重要标志。
教育部对推免学校资格的审批历来十分审慎,要求高校具备相应的综合实力和长期的研究生培养历史,且达到一定水准。在本轮新增之前,全国仅有366所高校拥有推免资格,其中,144所是“双一流”高校。从高校归属看,共计98所部委高校具有推免权,占部委所属本科院校的85.96%;268所地方高校拥有推免权,占全部地方本科院校的23.18%。院校间的差距可见一斑。
“本轮上海新增的4所高校是医学及应用技术型高校,这对于鼓励高校多元分类发展,提振学校和学生信心具有积极意义。”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认为,数智时代的到来,极大地缩短了行业的周期更新速度,大量行业的高端应用型人才需求量井喷。此番扩容可视为对国家战略和现实需求的呼应。
在高教专家看来,保研名额的扩增既有利于让更多优秀学生提前锁定深造通道,也给高校更多选择优秀学生的机会。
张端鸿谈到,保研名额的增加可能分流部分考研大军,减少“内卷”,为非顶尖高校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从高校角度看,当更多优秀本科生能避免考研的“应试化”竞争,也将有助于推动研究生教育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对高校来说,推免资格有助于生源质量提升;同时,可以促进学科建设加速,加大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和改革。”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胡晓钧透露,上应大持续进行招生规模结构优化调整,2025年专硕招生比突破70%,年增8.6个百分点。
不过,专家们也直言,这样的红利机遇并非普惠,部分学生也可能会面临“外保竞争加剧”“学硕名额倾向直博、专硕”等问题。
青年 青少年 作业 学习 男孩 图书馆 AI作图
二问:边扩招边延长学制,有必要吗?
统计显示,2024年全年我国研究生教育招生135.7万人。从2017年到2024年,7年间,我国研究生招生增幅达68.3%。
近年来,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越来越多高校将专硕学制从2年延长至3年。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工业大学、陕西理工大学、深圳大学、安徽大学等多所高校已全面实行硕士研究生3年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等,均在招生简章中明确标注“硕士研究生所有专业学制均为3年”的规定。
在研究生规模扩张的背景下,部分高校为何选择延长研究生学制?
樊秀娣认为,从具体的培养实践来看,两年专硕学制在一些专业领域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专硕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培育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不少专业应加强“住企培养”,更好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精准对接。
“近年来,企业对学生的实习时间、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如一些学生所反映的那样,企业希望学生最好在企完成一年以上的实习,这样一来,学生的论文写作、专业学习要尽量压缩在一年内,压力真的不小。”樊秀娣说。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主任汪佳霖分析,一方面专硕相较学硕需要更长时间的实践时间;另一方面,结合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多学科专业在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增加AI相关内容,延长学制可谓顺势之举。
不过,也有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谈到,单纯延长学习时间难以解决研究生教育体系,尤其是专硕培养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同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赵鸿铎直言,是否延长学制应和具体的项目有关,不能“一刀切”。
还有一所高校的研究生院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延长学制意味着增加在校生人数,所以,对于原有软硬件资源紧张的学校,是否要延长学制,就需要认真推敲、研究。
“说到底,高校应依据专业类型与培养目标实行差异化培育。”张端鸿认为,专硕培养理应实现从“过渡性”向“独立教育阶段”转变,强调职业导向和实践能力。
新华社照片,衡阳(湖南),2024年12月14日 12月13日,学生在湖南省衡阳市的南华大学学校图书馆内看书复习。 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4年12月21日至22日举行,考生们正积极复习备考。 新华社发(曹正平摄)
三问:考生的“读研观”变了,高校怎么办?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高教专家均表示,相比从前考生单纯为了“刷学历”而考研、以及后来为了就业选择“逆向考研”不同,如今,考生的“读研观”更趋理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近年来研究生确在持续扩招,但曾经大热的MBA、EMBA项目已经出现了降温。
有高校研招办负责人透露,从2022年以来,报考该校经管类专硕的学生人数逐年下降。有考生就此算过一笔经济账:专硕一年学费从几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加上部分高校不提供宿舍,学生还要在外租房,三年下来,读研成本确实不小。
樊秀娣直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普及化,社会对单纯学历文凭的祛魅程度随之提高。
“相比漂亮的学历文凭,大家更看重文凭和专业能力的含金量。”她还建议,为进一步完善硕士生培养,可考虑设置更弹性、灵活的硕士学制。从全球来看,美国硕士实行学分制,不同专业差异较大,商科类如金融、会计等1年内可以完成,理工科及文科多为2年;在英国,授课型硕士一般为1年,研究型硕士通常1到2年;德国硕士学制通常为2年,但实际常延长至2.5到3年完成。“对有能力的学生来说,提前修完有何不可?”可见,立足人才培养本位,实现多元的培养目标,高校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