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创新构建“产业链对接、能力链锻造、价值链引领、服务链赋能”四链融合育人体系,不断提高就业工作质量和水平,全力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产业链精准对接,构建校企协同新机制
学院紧扣国家区域战略导向,立足管理学科特色,将访企拓岗列为“一把手工程”扎实推进。领导班子带队深入优质企业和新兴产业园区,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和人才招聘需求,挖掘优质岗位资源。联合政府部门和企业举办专场与双选招聘活动,推动校政企三方联动共建人才生态圈,积极将访企拓岗成果转化为就业市场资源。
聚焦区域重点产业集群,设立校企合作实验班,建立定向培养机制,将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链需求深度绑定。与省内龙头企业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深度融合。同时充分激活校友资源网络,邀请校友参与课程设计,开展“企业开放日”“校友大讲堂”等特色活动,推动企业管理经验持续反哺教学实践,形成“学科支撑产业、产业反哺育人”的良性循环。
能力链阶梯锻造,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学院构建阶梯式培养体系,分层夯实学生职业能力根基。面向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必修课,系统培育职业规划意识;高年级设置技能提升实训课程,积极开展移动课堂,将教学延伸至生产和销售一线。创新赛事育人机制,广泛组织学生参与就业类赛事和实战实训类赛事,赛事全程配备校企双导师指导,以赛促学、边赛边学,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强化假期实践环节,组织学生深入乡镇和产业园区走访调研、深入政府部门及企业开展岗位实习,提升学生行业认知和就业本领。配齐配强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组织校内外专家开展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活动,围绕简历制作、政策解读等不同主题,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提升求职技巧。
价值链深度引领,唱响基层就业主旋律
学院将就业育人纳入大思政工作体系,强化就业价值引领,引导毕业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将新时代企业家精神融入专业课程,在第一课堂主渠道讲述基层奋斗事例,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树立“在基层大有可为”的职业观。系统提升基层就业能力,开设乡村振兴管理专项实践,联合政府部门解读“三农”政策,开展农产品电商运营等专项实训,为学生赴基层就业赋能。
充分发挥朋辈榜样作用,组建由选调生、西部计划志愿者、退伍大学生组成的宣讲团,深入《就业指导》课堂分享成长经历、解析基层治理案例,用鲜活的“就业故事”诠释平凡岗位的价值。拓宽基层服务通道,深入推进“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的宣传和实施,主动对接征兵部门开展政策宣讲,为毕业生扎根乡村、服务国防提供多元选择。
服务链全程赋能,打造全周期支持生态
学院构建全周期就业支持体系,着力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建立帮扶工作台账,精准帮扶,分类帮扶,实施“一人一档”“一生一策”动态管理,辅导员“一对一”跟踪指导,重点帮扶家庭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群体。强化求职能力支撑,利用多方平台持续推送就业岗位信息,确保就业服务“离校不离线”;开设政策解读、行业分析、面试实训等专项培训,通过心理辅导减轻求职就业压力,帮助毕业生做好就业准备;提供学院会议室作为线上面试室,保障远程求职需求。
优化服务流程,推行就业手续线上办理,实现材料审核、协议签订“一次办结”。开发科研助理等校内就业岗位,缓解求职焦虑。深入实施“宏志助航计划”,整合就业实习基地和校友企业等资源,为就业困难毕业生推荐就业机会。建立长效追踪机制,院系负责人包干帮扶未就业学生,包保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对帮扶群体开展心理疏导和技能强化,优先匹配适配岗位。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将毕业生就业意愿、就业指导需求、用人单位需求与评价等作为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考。(王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