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用爱与归属凝聚班级,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发挥才干,获得认可与尊重,继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教研员李墨丹曾经是一名教育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她为学生搭建起“依恋-责任-梦想”三级成长阶梯,让学生懂得“成长不是独行,而是彼此照亮”。
“依恋”阶梯:用爱与归属凝聚班级
李墨丹2009年参加工作。她倡导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报以积极的心态静待学生的成长。为了更好地完成班主任工作,她专门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攻读教育心理学在职研究生学位,又考下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等证书,以便更科学地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提升教学策略的针对性和班级管理效能,提高对学生的引领和陪伴效果。
她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为学生搭建起“依恋-责任-梦想”三级成长阶梯,作为带班的行动框架,再根据不同的班情实施相应的特色管理策略,创设友善有益的师生关系。
“我把第一级阶梯定为‘依恋’,因为刚进中学的孩子既期待新生活又留恋旧集体,我要尽快给他们创建‘家’的感觉,帮助他们找到归属感。”李墨丹设置了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元素,并巧借不同的时间节点创造仪式感,增强集体凝聚力,让学生们收获来自集体的温情。
比如,她会组织全班一起讨论班名,设计班徽、班服、班帽、班旗以及教室文化墙,在集体活动中全班学生穿戴一致,成为校园内一道闪亮的风景线。她还为班级设立“班级生日”,每年的这一天,师生们都会在同一地点排成同一队形,统一着装合影,用照片定格属于他们的珍贵瞬间。毕业时,学生们制作了《班级全历程影音回忆录》,将共同成长时光用影像镌刻成永恒。
“我本以为生病多日,课桌上一定堆满书本杂物,没想到比我自己收拾得还要整齐。感谢每天帮我整理课桌的组长,你就是最温暖的阳光……”在班会课上,李墨丹会安排大家书写感恩录,让班会课成为班级的暖心时刻。孩子们用爱心贴纸写下对彼此的感谢,大家轮流朗读,然后张贴、珍藏。
李墨丹所带班级的教室后墙上挂有一个铁皮信箱,上面贴着“我在!成长信箱”名称,虽然看着不起眼,却是师生沟通心灵的一座桥梁。“同学们,这是我特别设计的,藏着我对大家的祝福,谁能猜出来?”看着台下学生迷惑的表情,她俏皮地一眨眼,“翻过来读,就是‘相信长成’!老师一直牵挂着你们,你们的每一个倾诉都会得到我的及时回应。”学生们不禁为她的巧思而惊叹。
由于手机使用的便捷性,学生们更习惯给李墨丹发微信交流,成长信箱收到的纸信虽然不多,却像一颗“定心丸”稳稳安在学生们的心中,没有人提议将其挪走。学生们还主动擦拭信箱,让其保持光洁如新。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每当我有烦恼时,只要看到成长信箱,心中就会涌起一份安宁,因为我知道李老师在陪伴我,会帮助我。”当老班级毕业后,成长信箱就被传递到新班级中,继续发挥作用。
2022年,李墨丹轮岗来到石景山区一所初中校带初二一个班。带班前的暑假,她拿着班级初一期末统测成绩、学生及其家庭基本情况信息表和暑假学生规划调查问卷仔细研究,对学生们建立起初步了解,再从8月中旬开始提前联系班干部以及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和他们一起策划开学后的班级建设。
“我发现这个班非常团结,集体荣誉感强,学生们在学习和为人处事上有着非常明确和理性的计划,不用老师多‘唠叨’。我的成长阶梯方案就及时调整内容,变成我要平稳快速地融入新集体,根据班情开展工作。”李墨丹提出“拒绝低效、聚焦成长”的口号,帮助学生们在有限的备考时间里提高学习和生活效率,很快就显现出效果。
“责任”阶梯:让每个学生在集体中得到展示机会
当学生对班级产生归属感后,他们开始希望获得认可与尊重,“责任”阶梯应运而生。李墨丹推出各式班级活动,让“集体影响个人,个人成就集体”,实现彼此的成长。
比如,她创新班级岗位设置,设立常规岗和特色岗,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挥才华的展示机会。其中,常规岗通过竞聘形式组建团队,再安排循序渐进的岗位培训,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与组织领导力。特色岗则聚焦于存在特定成长需求的学生,帮助他们加速成长。班上一位女生细心乖巧但稍显自卑,李墨丹便为其量身定制“小园丁”岗。在这个岗位上,这位女生一直都在默默地付出着。当其他同学看到她的努力后,便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久而久之,这名女生也逐渐绽放出了自信的笑容。
班级综合评价体系名为“我家果园”,每个学生“认领一棵树”,通过注意自己的日常表现,继而全面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让树“开花结果”。当“果园”实现“丰收”时,孩子们不禁欢呼,“原来我的努力与进步,真的能让班级更美好!”
“梦想”阶梯:为学生更好成长注入推动力
“老师,我向往远方,但总觉得未来离我很远……”面对学生的迷茫,李墨丹搭建起“梦想”阶梯,助力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她组织“与目标做朋友”主题活动,教学生使用管理学知识“SMART”制定明晰可行的有效目标,合理分配时间,实现高效学习。备战年级篮球赛时,她引导学生用组织行为学知识“SWOT”分析自己和对手的优劣势,制定有针对性的战术,班级男女队得以双双夺冠。这些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方法拥抱挑战,最终实现梦想。
学生小林的自觉性不足,暑假作业经常拖延不做。李墨丹与他一起分析,找到他拖延的根源是自控力不强,激励他燃起改变的斗志。随后,她教给小林几个简单有效的时间管理办法,比如“20秒能量启动法”让其把精力专注于完成学习任务上,减少手机使用时间;“目标拆解法”让其把提高英语成绩的大目标拆解为“每天多背十个单词”“每周誊抄错题”等小目标;列出每日待办清单,留出执行任务的弹性时间……不到三个月,小林的拖延症就大为改观,成绩明显提高。
李墨丹还借助同伴、学长、家长、社会等不同力量,为学生成长注入推动力。通过举办“助梦分享会”,邀请不同群体来班分享成功经验;通过密切联系家长,指导家长关注孩子在家状态,及时疏导情绪;通过鼓励学生主动投身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体验中开阔眼界。
一位学生在武汉科考活动归来后兴奋地写道:“原来,书本之外的世界如此广阔,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远方!”
从教十余年,李墨丹始终致力于把一届又一届稚嫩少年培养成有爱、有责、有志的青年,所带班级曾获评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她也获得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石景山区教育系统“师德标兵”等多项称号。如今,她以教研员的新身份继续深耕教育沃土,引领区域班主任队伍专业成长,迎接“百花齐放”的动人景象。
□本报记者 任洁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