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溺爱当成尊重,容易导致孩子失去边界感;把放纵当成尊重,必然导致孩子失去责任感;把放权当成尊重,可能导致孩子妄自尊大。
尊重不等于溺爱。如果家长无原则、无底线地宠爱孩子,会误导孩子的认知,让孩子失去边界感
小路今年11岁,上小学五年级,学习成绩中等。最近半年,小路有失控的迹象,无论什么事都喜欢跟家长讨价还价,而且任性妄为,动不动就用拒绝上学来威胁家长。
小路的妈妈贾女士很重视教育,读过不少家庭教育方面的书,懂得尊重孩子的重要性,但是在实践中她发现,她越尊重小路,小路越叛逆。
通过两个小时的交流,我发现贾女士对“尊重”有严重的误解,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把溺爱当成尊重,导致小路失去了边界感。
贾女士和丈夫对小路百般宠爱,小路提出的要求只要不太离谱,他们都会满足。
比如,上幼儿园时,小路发现自己的儿童手表没有其他小朋友的先进,要求换新的,贾女士略一迟疑,小路马上摘下手表扔进河里。贾女士有点生气,但总不能让他没有手表可戴,只好花1000多元给小路买了最新款的儿童手表。
贾女士的理由是:“小孩子也要面子,否则就没有自尊。在小朋友面前,他的手表不上档次,他会没面子;在我面前,他的要求不被满足,也会没面子。我用1000多元买来了两份自尊,想想还是划算的。”
一天,小路在幼儿园抢夺玩具,把一个女孩打得鼻子出血,老师要求贾女士回家教育教育小路。回家的路上,小路提心吊胆,不知道会受到怎样的惩罚。没想到,贾女士只是问了问冲突的过程,没有采取任何惩罚措施。
“孩子已经知道错了,我应该尊重他的羞耻心。”贾女士说,“再说,哪个当妈的不护短?那个被打的女孩也还手了,为什么要让小路一个人承担责任?”
我告诉贾女士,尊重不等于溺爱。如果家长无原则、无底线地宠爱孩子,会误导孩子的认知,让孩子失去边界感,觉得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即使犯错,也有家长替他承担责任,最终变得自私、任性。
第二,把放纵当成尊重,导致小路失去了责任感。
从小到大,小路在学才艺方面至少花了4万元冤枉钱,因为他总是半途而废,不仅才艺没学到手,还浪费了不少学费和器材费。
“如果我逼着小路学才艺,那是对他的不尊重。”贾女士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护,“学费、器材费打了水漂我也心疼,但与小路的童年快乐相比又算得了什么?我必须尊重小路的意愿,保护他的求知欲。”
贾女士对小路的“尊重”,其实是放纵。表面上看,她把小路的意愿放在第一位,但是没有制定必要的规则,小路就像脱缰的野马,做事很难有成效。比如:交学费前要考虑清楚,不能反悔;练习的时候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遇到瓶颈要刻苦攻关,不能轻言放弃。
没有规则的约束,加上缺乏自我管控能力,小路学才艺容易失去责任感,想学就学,不想学就放弃,最终什么也没有学到。
第三,把放权当成尊重,导致小路妄自尊大。
贾女士对小路的“尊重”,简直到了低三下四的程度,凡事都要询问小路的意见,把“好不好”挂在嘴边。
比如:天凉了,贾女士把秋裤放在小路的床头,柔声说:“宝贝,今天降温了,穿上秋裤好不好?”早上把小路送到学校大门口,贾女士按捺住焦急的心情,对小路说:“宝贝,马上要打上课铃了,紧走几步好不好?”
被贾女士过度尊重,小路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观念,不能接受批评和失败,更不懂得尊重家长的感受,越来越叛逆。
贾女士告诉我:“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外出就餐,小路的爸爸先到,点好了菜,都是小路平时爱吃的。没想到,小路觉得点菜没有询问他的意见,大发雷霆,非要退菜不可。现在看来,都是我的过度尊重把他惯坏了!”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权,但不能放任孩子胡乱选择
相比那些忽视孩子、动不动就贬低孩子的家长,贾女士愿意尊重孩子实属难能可贵,只是分寸感没有把握好。
我告诉贾女士,以后除了注重培养小路的边界感、责任感,让小路懂得尊重长辈,还要在生活小节上下功夫,不妨参考“三许三不许原则”:
1. 允许孩子有选择权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权,但不能放任孩子胡乱选择。
比如,家长问:“宝贝,今天想听睡前故事吗?”孩子狮子大开口:“我要听10个睡前故事。”家长要温柔而坚定地拒绝:“10个故事听起来一定很过瘾,但我们只有半小时时间,还是选1个最想听的吧,其余9个,我们留到以后再讲。”
2. 允许孩子有隐私
即使是上幼儿园的孩子也有隐私,家长要予以尊重,替孩子保守秘密,否则一定会伤害孩子。比如,家长把孩子尿床的事透露给幼儿园老师,就会让孩子感觉很丢脸。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会有更多的小秘密,家长也要予以尊重,不能以保护孩子为名搜查孩子的房间、偷看孩子的手机和日记,更不能小题大做,大肆宣扬。
如果孩子向家长敞开心扉,讲述自己的秘密,家长一定要耐心倾听,替孩子保守秘密,否则,孩子会关闭亲子沟通的大门。
3. 允许孩子有独立性
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收拾书包、打扫房间等,家长都应该鼓励孩子尝试。哪怕孩子开始时做得不完美,家长也不要打击,而要给予指导,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习惯。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意义重大,说到底,孩子学习、考试、工作、恋爱都要独立完成,如果从小养成依赖家长的习惯,将来会寸步难行。
4. 不允许孩子做事没规矩
所谓规矩,就是为人处世的标准。孩子心中有规矩,就会有所敬畏,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与人和谐相处。
比如,孩子扔垃圾时,把垃圾袋往垃圾桶旁边随便一丢了事,家长不应该视而不见,而要马上制止,告诉孩子“小处不可随便”的道理,让孩子纠正自己的行为,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
5. 不允许孩子不做家务
引导孩子做家务,目的不是减轻家长的负担,而是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对孩子的生活和工作都会有巨大的帮助。相反,家长如果习惯于包办代替,就是在培养“巨婴”,害人害己。
6. 不允许孩子自私自利
家长溺爱孩子,很容易让孩子养成自私自利的毛病,视别人的付出为理所当然,而且不懂得感恩和回报。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不会有好人缘。
END
作者:云 燕
编辑:壮青青
文章来源: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2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