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乐涵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要“坚持数字赋能”“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新范式,推动大模型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与创新,是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之举,其信息化的特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精细的技术支撑。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紧紧围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核心,主动融入新兴技术场域,深入推动思想政治育人的数字化变革,增强思想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厘清新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的核心要义,把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关联,以科学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适应时代变化、发展多元能力,切实提升思政育人的实效。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育人课堂向纵深发展,要聚焦关键环节。一是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智能画像分析、知识图谱、虚拟现实等技术,强化智能化思政课堂建设。二是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价值导向作用,利用数字技术提高育人的现代化水平,发挥优势专业打造“AI+第二课堂”品牌体系,搭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专业特色为重点、智能技术为辅助、实践基地为抓手的思想政治教育交互平台,给学生建立电子成长档案,对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全程动态评估。三是围绕“智能技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融合创新思路,完善思政育人驱动机制,创设多元多维启发式育人环境,推动第一课堂中的实践环节与第二课堂中的实践板块相互支撑,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再将实际运用反哺于理论知识,形成以学促行、以行助学的良好循环。高校还应探究和挖掘数字技术在文化传承、科技创新、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在数字语境之下打造集校内校外于一体的综合育人场域。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育人机制精准实施,应强调科技驱动。一是打造高校辅导员智能体,运用Dify、Coze等平台进行辅导员日常工作流的搭建,通过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来提高辅导员的数字胜任力。二是建立共建共享公用平台。结合学生学业、德智体发展以及校内餐饮、医疗、住宿、后勤等全方面数据信息,打破校内数据壁垒,实现跨部门、跨学院的数据共建共享,建立基础数据库,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提供前端数据支撑。三是建立完善精准分析系统。充分利用高校各种资源,通过建立高校人才档案、就业联盟、社会就业发展等实时数据库,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结合每名学生成长经历、兴趣特长以及性格特点等背景信息,量身定制个性化职业发展建议报告,力争实现形成对学生就业、社会发展、高校建设三方有利有益的良好生态。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育人应用场域建设,可围绕实际需求与人文关怀。一方面,建设“一站式”数字化学生社区,围绕党团建设、生涯规划、心理健康、资助育人、宿舍管理、文体活动等内容,打造信息互通、融合联动的服务矩阵,并嵌入轻量化应用,形成师生诉求“一站式”、意见建议“一站式”、生活服务“一站式”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同时,建立智能对话系统,以大语言模型为基础,针对学生的一些常规问题进行解答。另一方面,建设数字化楼宇,包括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校史馆和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场馆,通过预约使用、智能化查询、报修申请等功能提高校园场馆的智能化使用水平,简化繁琐的操作流程,为师生创造更舒适便捷的数字化应用环境,营造有情怀、有效能的思政育人新生态。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辅导员综合能力的提升,应强化政治素养与业务能力。2025年5月,教育部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人工智能专题培训班,旨在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教育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着眼高质量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人工智能素养。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全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须提升综合能力,一是高校辅导员要加大理论知识学习力度,强化政治素养,注重工作经验的积累,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的新方式,以提升育人效率。二是不断拓宽辅导员的跨学科视野,增强其在多元育人环境中的综合研判和应变水平,实现对学生成长需求的多维精准指导,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Python、C语言等编程语言以及Pycharm、Visual C++等集成开发工具,以便于创新工作载体,通过数据分析等形式来评估思政育人的效果,用技术语言加人文关怀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提升思政工作的吸引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动能。现阶段,运用数字技术能够精准把握学生的需要,实现更加有效的资源配置,赋能高校思政育人的变革升级。数字技术重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景,解锁了智能化思政育人的新方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进力量。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迎接数字时代的新考验,在做好自身建设的基础上顺应时代潮流变化,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跟上时代的步伐,形成智能化、信息化的育人新格局。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精准思政视角下高校党建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研究”〈2023SJSZ008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