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湖北经视直播报道,2024年,武汉刘小姐花2万多元参加了中公教育的培训班,合同约定,若未能通过笔试,中公教育会退费1.7万元。当没能通过考试的刘小姐找到该机构时,对方表示可以退费,但1年只能退1000元,共需17年才能退完。“等我拿到这1.7万,我都四十多岁了。我觉得很搞笑。”
武汉刘小姐的遭遇引发广泛关注,她花费2万多元报名中公教育的“不过包退”培训班,考试未通过后,机构竟告知“一年退1000元,17年才能退完”。
面对质疑,中公教育回应称“资金链出现问题”,建议学员诉讼或接受物资抵偿。这一事件并非孤例,而是暴露了某些教培机构精心设计的“退款陷阱”:以“不过包退”为诱饵吸引学员,再以拖延战术、高额维权成本逼退追讨者,最终实现“只进不出”的资金游戏。
中公教育自2010年推出“协议班”模式,承诺“考试不过退费”,迅速占领市场。然而,其商业逻辑本质是用新学员的学费填补老学员的退费,一旦招生增速放缓,资金链即刻断裂。
这种模式与庞氏骗局高度相似,先是高额承诺吸引入局,以“不过退费”打消学员顾虑,诱导签订高额合同;然后用合同埋坑,退费条款模糊化,如分期退款、附加条件等,维权时方知陷阱;再就是资金池运作,新学费用于扩张而非储备退费金,退费需求爆发时只能拖延或抵赖。
2025年中公教育财报显示,其待退负债高达5.8亿元,资产负债率87.86%,而黑猫投诉平台相关投诉超13万条,显然,“退费难”并非偶然,而是商业模式必然的恶果。
当学员试图维权时,中公教育早已布下“天罗地网”,机构声称“胜诉率100%”,但执行难如登天,即便判决退费,公司账户早已转移资产,学员只能拿到一纸空文。合同规定争议须在北京仲裁,外地学员需承担高额差旅费,预交费用甚至超过应退金额。行政投诉则采取“挤牙膏”,部分学员通过12345投诉,机构仅在压力大时象征性退款,其余则拖延到底。
更讽刺的是,中公教育还推出“以物抵债”方案,用二手电脑、酒水等折价60%抵扣学费,而实际价值可能低于市场价。
中公教育的套路能长期存在,与监管滞后密不可分,一是资金无托管,退费资金未纳入第三方监管,机构可随意挪用;二是合同无审查,格式合同中隐藏不平等条款,消费者签约时难以察觉;三是处罚无力度,即便被曝光、被诉讼,机构仍能继续运营,违法成本极低。
类似案例并非个例,此前“华尔街英语”“学慧网”等机构同样以“教育贷+高额退费承诺”模式,最终爆雷跑路,留下学员背负债务,若不从根本上整治,此类骗局只会换壳重生。
如何避免成为“退款马拉松”的牺牲品?作为个体,一定不要相信天上会掉馅饼,高额退费承诺往往是诱饵,因为个体搞不过机构, 专业上搞不过人家专业的法务,人家套路太深,你的认识太少,玩不过的。
“17年退款”的荒诞剧,折射出某些教培机构将教育异化为金融游戏的扭曲现状。当“不过包退”变成“打死不退”,当法律维权沦为“持久战”,受损的不仅是学员权益,更是整个社会的诚信基石。
监管部门必须重拳出击,要求教培机构设立退费保证金、规范合同条款,并对恶意拖延退费的企业实施“黑名单”制度,否则,“中公式套路”只会继续吞噬更多人的信任与血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