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孩子的爱与呵护,比海还爱。
家长想对孩子好的心,像水晶一样晶莹剔透,没有半点杂质。
可很多时候正是因为家长太想对孩子好,太强力的催和管,才会毁掉孩子信心,使其厌学。
01
在跟父母沟通时,遇到这样一个案例:
有个孩子特别优秀,早在小学时,就各种大奖拿到手软,妥妥活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几乎是十项全能,样样都拔尖。
可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在上了初中后,优异的成绩开始走下坡路。
刚开始家长还没在意,觉得是孩子太贪玩,不操心所导致,一边给孩子施加压力,管理得更严格,一边给孩子补课,来托举孩子。
可是越催孩子学习,越高压管控孩子,干预孩子的学习,孩子的成绩不升反降。
慢慢到了不想写作业,听课不认真,对自己各种怀疑与自责。
孩子也非常想变好,对自己设置了很多高要求,可是一到行动时就受阻,愈发对自己很失望,信心全无。
家长很痛心,一个之前那么上进和优秀的孩子,怎么就变得郁郁寡欢,脾气很大,甚至连作业都不想写,直接躺平摆烂了。
其实一个闪闪发光优秀的小孩,开始厌学和内耗,源于完美主义自我要求,也源于家长的高要求与高目标的投射,给孩子传递紧张感:
快点把这个做完,才能休息;
不能做这些,只要做那些,把孩子的节奏安排满满当当;
赶紧去学习,赶紧去完成今天的计划,一步步紧逼和催促孩子。
孩子长期在父母的命令和安排中听话照做,时间久了孩子就像一个提线木偶一样,在父母的规划中前行,完全忽略了是不是自己心甘情愿的。
反而让孩子压力过载,压抑过多,用力过猛,在某个时点直接跑不动,于是就躺下停滞前行了。
父母给孩子的自由与商量,应该远远多于命令,指使和负面评价。
02
我很能理解,父母培养孩子竭尽全力,给孩子了最好的教育条件,提供了最好的资源,最严厉的要求和条条框框的规则,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压力与抗挫力培养。
在孩子小的时候,习惯听从父母的安排,再加上听家长的话,孩子的确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在顺境和光环中,孩子即便有一点不愉快,但为了成功的喜悦与风光无限,也没有表现出来太多抗拒。
但到了青春期就不一样,环境没那么顺遂,而自己也不再永远是主角,伴随着失落与挫败感。
也会产生对自己的质疑,自信心受挫。
这时,家长再按之前的方式施压和高控制,以及密不透风的包办与催促,只会让孩子的情绪变得起伏不定。
越是孩子内耗和焦虑的时候,父母越要稳定和松弛,让孩子明白:
父母对他们的爱是无私,是没有条件的,并不是因为孩子的光环而爱孩子,而是无论孩子做得好坏,都把孩子当宝贝一样宠爱,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重视,被包容与理解。
这种爱是自内肺腑,无需条件的深爱。也会让孩子受挫的心,慢慢得到安抚,获得抗挫的力量。
因为孩子的自信心与所处的条件,是培养孩子心力强大的关键。
03
催得太多,管得太狠,要求太高,是一把双刃剑。
在小的时候,父母的严厉与管控,的确会让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
但在孩子青春期遇到情绪问题时,父母还用过去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是很容易翻车的。
与其催促,管控,不如跟孩子处好关系,多去关注孩子的需求,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因需而助。
大脑负责自信的有两个关键要素:
一个是杏仁核,它负责情绪,一遇到不安全因素,立马就会启动警报,触发恐惧选择逃跑或逃避,
一个是前额叶,负责控制,它能帮助孩子战胜恐惧,继续向前。
能让孩子感到自信的前提,是父母的信任和支持。
父母跟孩子建立亲密而持久的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言而有信,努力遵守自己的承诺,把信用放在第一位。不要承诺做不到的事,也不要食言。
多去心理陪伴和情绪共情,孩子才有自信,才有自驱力的攀升。
孩子相信自己能行,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家长要允许孩子跑不动了可以停下来休息,用耐心和同理心来陪伴孩子一起重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