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妈
养娃是不是总忍不住“瞎操心”?
孩子上幼儿园,怕他不会吃饭、不会穿衣;孩子写作业,怕他写错、写慢,忍不住坐在旁边盯着;孩子跟同学玩,怕他受欺负、吃亏,天天追问“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
可你发现没?你越操心这些事,孩子越“不给力”——你天天帮他收拾书包,他就总忘带课本;你替他做决定,他就遇事只会问“妈妈我该咋办”;你怕他失败不让他尝试,他就遇到一点挫折就哭。
其实,孩子就像小树苗,你总怕他被风吹、被雨淋,天天围着他转着护着,他反而长不壮;不如松开手,让他自己经历点风雨,反而能扎根更深、长得更直。
你越操心的地方,往往是孩子最该自己成长的地方,操心多了,孩子反而会失去这些重要的能力。
1、操心孩子的“琐事”,他会失去“自理能力”,越养越“懒”
谁没帮孩子“包办”过琐事?早上帮他穿衣服、挤牙膏,晚上帮他收拾玩具、整理书包,甚至孩子上小学了,还帮他背书包、削铅笔。
你觉得“孩子还小,等大点就会了”,可越包办,孩子越依赖,等他真的该自己做了,反而啥都不会。
朵朵妈就是这样,朵朵上二年级了,还帮她整理书桌,每天早上把要带的课本、文具一一摆好,结果有次朵朵妈出差,朵朵居然把语文书落在家里,被老师批评了一顿。朵朵委屈地说:“以前妈妈都会帮我检查的,我忘了看。”
后来朵朵妈狠下心“不管了”,让朵朵自己收拾书包,刚开始她总落东西,慢慢就记牢了,现在还能把书桌收拾得整整齐齐。
孩子的琐事就像“练习册”,该他做的你别替,他做砸了也别骂,让他自己在“做错、改正”里慢慢学会自理。
你少操心点“他会不会穿衣服、会不会收拾”,孩子反而能长出“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能力,不会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习惯。
2、操心孩子的“选择”,他会失去“主见”,越养越“怯”
谁没替孩子“做过决定”?孩子想买红色的书包,你说“白色好看,买白色的”;孩子想报画画班,你说“学钢琴有气质,报钢琴班”;孩子想跟A同学玩,你说“B同学成绩好,跟B玩”。
你觉得“我是为他好”,可越替他做决定,孩子越不敢自己选,遇到事只会问“妈妈我该选哪个”,慢慢就失去了自己的想法。
小明爸就很会“放手”,小远想买运动鞋,纠结买白色还是蓝色,小远爸没说“买白色的”,而是说“你觉得哪个颜色配你的校服更好看?你选的妈妈都支持”。
小远想了想,选了蓝色的,后来还跟爸爸说“我们同学都说我的鞋子好看”。
孩子的选择就像“小练习”,哪怕是选书包颜色、选兴趣班,也是他在练习“自己拿主意”。
你少操心点“他选得对不对、好不好”,多问问“你为什么想选这个”,孩子才能长出“主见”,不会因为怕选错而不敢做决定,更不会养成“凡事靠别人”的怯懦。
3、操心孩子的“成败”,他会失去“抗挫折勇气”,越养越“脆”
谁没怕过孩子“失败”?孩子学骑自行车,怕他摔疼,一直扶着不敢放;孩子参加比赛,怕他输了难过,劝他“别参加了,免得丢人”;孩子考试没考好,怕他自卑,赶紧说“没事,下次努力”,却不敢让他面对“没考好”的后果。
你觉得“我是在保护他”,可越怕他失败,孩子越经不起挫折,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放弃,像个“玻璃娃娃”一碰就碎。
辰辰妈以前就怕辰辰失败,辰辰学跳绳,摔了一跤就哭,辰辰妈赶紧说“不学了,咱们不跳了”,结果辰辰到现在都不会跳绳,还总说“我学不会,会摔跤”。
后来辰辰妈改变了,辰辰学拍球,拍不好哭了,她没说“不学了”,而是说“妈妈小时候学拍球,摔了好多次才学会,你再试试,说不定下次就拍得更多了”。辰辰听了,擦干眼泪继续练,现在能连续拍一百多个了。
孩子的成败就像“小考验”,失败不是坏事,是让他学会“怎么爬起来”。
你少操心点“他会不会输、会不会难过”,多鼓励他“试试就好,输了也没关系”,孩子才能长出“抗挫折的勇气”,不会因为怕失败而不敢尝试,反而能在“输了再试”里变得更坚强。
写在最后
养孩子不是“护着他一辈子”,是帮他长出“自己飞的翅膀”。
你越操心他的琐事,他越不会自理;你越操心他的选择,他越没主见;你越操心他的成败,他越经不起挫折。
其实孩子比你想象中更能干——他能学会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书包,能学会自己做选择、自己承担后果,也能学会在失败后重新站起来。
别总把孩子护在怀里,适当松开手,让他自己走走路、摔摔跤,反而能长得更壮、更有底气。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