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语 听经典 轻松做有价值阅读| 第384期
△点击音频,边听边看
一名儿科医生曾为先天条件相同的听障碍儿童扎克和米歇尔,分别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奇怪的是,两个孩子上三年级时,扎克各方面的表现已与同龄人无异。而米歇尔却只能说一点点话,阅读水平等同于幼儿园小朋友。
同样的先天条件,同样一场手术,为什么收获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呢?
为找出问题答案,这名叫达娜·萨斯金德的儿科医生展开系列追踪,最终找出了其中的关键因素:两人成长的语言环境。
父母的语言究竟对孩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对此展开长达30年的复杂研究之后,达娜医生写出了这本《父母的语言》。这本凝聚了作者心血的书籍一问世,就被5000本学术期刊火速转载,并跻身百万级畅销书之列,且收获了无数好评。
书中的观点警醒了无数父母,并诠释了一个简单却又深刻的道理:孩子一生的风水,就藏在父母的嘴里。
孩子3岁前,你的每句话都在重塑孩子大脑
米歇尔的遭遇绝非个例,因听力原因错过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无法正常进行语言交流的大有人在。
《0—5岁:大脑发育的黄金5年》一书中曾提到过切尔西的案例。
切尔西先天失聪,但因医生的误诊,其家人并未发现,她也因此没能得到正确的培养。直到32岁,切尔西才被查出耳聋并戴上听力辅助装置,听到了真正的语言。
尽管此后切尔西接受了相对正常的教育,但已经太迟了。她无法学会英语口语中许多简单的语法规则,在语言理解方面也存在很大障碍。
错过了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她,已然丧失了语言发育的潜能。
《父母的语言》这本书中提到,人类大脑在出生之后仍然具有可塑性。0-3岁是大脑发育的爆发期,短短三年内大脑发育完成成熟期的80%左右。
在这段关键期,大脑每秒钟会产生700-1000条类神经连接。这些连接如同待编织的网络,而父母的语言,就是编织这张网络的梭子。
虽然我们很难去改变孩子的基因,但却可以在孩子的成长环境中大有作为。
达娜医生在《父母的语言》中,提到过一项研究:
发展心理学奠基人之一托德·里斯利及其学生贝蒂·哈特,对来自各个阶层的42个家庭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持续追踪研究,发现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与贫困家庭的孩子听到的词汇量差距竟然有3000万。
他们随后又花了两万多个小时,进行数据观察和分析,得出了结论:经济条件并非决定孩子发展的根本原因,早期的语言环境才是影响孩子最终学习能力的关键。
根据研究结果,他们对孩子们未来的发展进行了预测。时隔六年后的回访,和他们几年前预测的一致。
有句话说得好:“话语就像小小的能量子弹,射入肉眼所不能见的生命领域。我们虽看不见,它们却成为一种能量,充满在房间、家庭、环境和我们心里。”
给孩子好的成长环境与教育条件固然重要,但父母与子女的共享互动更加重要。
每一句温暖的话语,每一次温柔的回应,都是孩子成长的基石,也是他们一生的财富。
语言的隐藏力量,比你想象的更强大
教育专家郑润芝曾说:“你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在培养他的思维方式和性格品质。”
她的观点与达娜医生的观点不谋而合。
《父母的语言》中将父母对孩子主要的管教类型分为两种:命令型语言和建议型语言。
命令型,指的是用命令语言去限制孩子输入信息,比如训斥、要求。
建议提示型,则是去诱发孩子输入信息、提出意见或进行选择。
虽然训斥和要求孩子,看上去权威十足,却未必有效,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反而可能会带来意外之喜。
前些天,笔者的女儿把玩过的玩具丢得到处都是。笔者顿时火冒三丈,呵斥女儿收纳。结果却激起了女儿的逆反心理,不管怎么命令、甚至威胁,她死活不肯收。
最终,我们不欢而散。
后来又遇到类似的场景:女儿移植花木后,原本干净的阳台一片狼藉。
笔者正想发火,忽然心念转动,询问女儿愿不愿意扮演机器人小助理。想不到女儿很开心地答应了,还立刻“化身”扫地机器人,收拾好了阳台的残局。
因为一句话,本应水火不容的场面最后以其乐融融而告终。
其实,不管是批评、指责,亦或赞美、鼓励孩子,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加独立、优秀,但在情绪占上风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低估语言的威力,对孩子“口出恶言”。
最终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互相疏远。
换一种方式,语言就会从伤害彼此的“武器”,变成引导、塑造孩子的工具。
《父母的语言》里提出:“小孩子早期的语言环境,即父母语言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先天潜能的发挥。”
“对于孩子来说最适宜的环境必定是温暖、培育型和积极回应的环境。”
我们对孩子所说的话,影响的不只是单个事件的结果,还关系到孩子以后行为、品质的塑造。
父母的语言里,藏着孩子的未来。你如何评价孩子,他就会逐渐变成你嘴里描述的样子。
想让孩子变得优秀,从好好说话开始
有人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深以为然。父母的语言,就是点燃孩子内心火把的火种。
达娜医生在本书中也给出了几个小方法,帮助我们和孩子深入沟通,激发孩子潜力。
想要让孩子变得优秀,不妨从这三点开始。
1.共情关注,提升孩子专注力
简而言之,就是孩子在关注什么,我们就要去关注什么,然后伺机和孩子谈论它。
比如我们在给孩子讲绘本,孩子却执着地把书夺过来,一遍遍地扔到地上。我们要做的不是强制孩子继续听故事,而是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扔书:是觉得“扔出去——捡回来”这个过程好玩吗?是喜欢听书落在地上时发出的声音吗?
我们可以一边配合孩子,一边给孩子进行讲解。不用管孩子听不听得懂,你只需要了解孩子的关注点,并对孩子进行回应。
关注孩子、共情孩子可以增强孩子的专注力及改善亲子关系。
通过语言交流或者游戏互动,还可以达到开发大脑的目的。
2.充分交流,增强孩子理解力
充分交流是指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要尽量跟他解释这个世界,尽量多地让孩子去延展他的想象力。
我们可以跟孩子进行平行谈话,比如你正在切菜,你就可以把切菜这件事讲出来:宝宝,妈妈在做什么呀?妈妈在切菜。切的是什么呀?是一颗圆圆的、红色的洋葱。洋葱长得一层一层的,造型非常独特。
谈话的目的,是让孩子把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和你的陈述联系起来。
此外,我们还要学会脱离语境,进行言语扩展,延伸至没看到、没发生的,引导孩子去思考、想象。
在进行交流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要尽量少用代词,以免影响孩子理解我们的谈话。
和孩子进行充分交流不但可以扩展孩子词汇,让孩子分门别类掌握词汇,学会它们的使用方式,还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去认识世界、理解这个世界。
3.轮流谈话,让孩子变得更独立
轮流谈话,要求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时轮流参与谈话,父母要抓住孩子的语言信号,好好回应孩子,并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做,不妨多加入一些开放式提问。比如你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怎么办”“为什么”,单是这两个词,就足以让孩子在思维的世界里天马行空了。
开放式的问题能够让孩子开始独立思考,最终学会如何独立解决问题。
十分认同达娜医生在《父母的语言》这本书中所传达的观点:最好的教育并非昂贵的早教班,而在于父母的每一句话、每一次积极回应。
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真正起点,父母语言对孩子的意义,比我们想象得更加深远。
孩子就像将要振翅高飞的鸟儿,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带领孩子找到那根可以栖息、可以起飞的树枝。
多和孩子说话,无疑是引导孩子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也许你不经意说的一句话,就会激发孩子潜力,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
父母一言一语的雕琢,都在铺展孩子生命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