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 孙 虹
在高职院校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学生价值观、职业观塑造而言至关重要,能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行业需求,为后续就业做好充足准备。“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包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将其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能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职业素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职业教育成效
组建一支综合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工匠精神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的关键。在人才招聘过程中,高职院校除明确任职要求与准入标准外,应优先选择具有职业生涯规划相关从业经验,且取得职业规划教师从业资格的人员,在保证所教授内容专业性的基础上,利用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生涯规划中。为发挥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价值,高职院校应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培养能够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师团队。通过在职培训方式,重点提升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结合国家政策变化动态更新教学内容,保障良好教学效果;有计划委派教师担任实习带队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教学,感受工匠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此外,高职院校应有计划地从校外引进专业人员,邀请职业生涯发展良好与在专业有重大突破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担任职业生涯兼职教师。通过专题讲座、报告等方式,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各类问题,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创新职业教学模式,渗透工匠精神内涵
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课程内容设计、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影响着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培养。有必要优化教学模式,使其更加符合行业发展需求,展现工匠精神内涵。构建包含专业知识、实践训练、职业规划与创业、知识开发与创新等模块的课程体系,侧重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开设工匠精神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涵盖工匠精神的来源、内涵、意义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工匠精神。增加校内实践课程占比,邀请经验丰富的工匠参与课程教学;与校外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采用现代学徒制度,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培养学生专注力、责任感及对职业的敬畏心。
营造职业教育氛围,强化职业素养培育
校园文化也为弘扬工匠精神提供了良好空间。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营造职业教育氛围,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创造条件。多渠道建设校园文化,组织职业礼仪展示、职业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职业魅力,深刻理解劳动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利用校园网、广播、公众号、微博等媒介,宣传工匠精神;邀请全国劳动模范、企业技术人才等入校分享经验,结合具体案例分享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利用第二课堂加强工匠精神培育,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带领学生深入企业感受劳动人民的人格魅力,激励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品格;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在激烈竞争中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劲头,助力学生职业技能及工匠精神的提升。
(作者为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