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参与了《中国教师报》组织的暑期共读活动,书中提出的“智能教育素养”框架为我的市级课题——“人工智能与初中美术融合实践”注入了新思路。书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塑造智能化文化符号系统”与“人机协同育人”理念,正是我们构建“启(文化感知)→探(技艺体验)→创(创新表达)”非遗美育新模式的智慧源泉。
书中“避免教育沦为技术竞赛,回归育人本真”的警示至关重要。美育的终极目标是“以美育人”,AI无法替代教师的情感滋养与价值引领。
AI能转化图片,却无法传递“织锦技艺中的工匠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AI生成效果稿后,引导学生对照实景照片回忆走访场景,回想老艺人织锦机理的粗粝感,感受“千次断线仍坚持”的执着。通过互动交流,学生不仅提升了技法,更领悟了“非遗传承之美”和“劳动创造未来”的深层内涵。
合上书,书中的理论如明灯照亮我践行“AI+美育”的融合之路。回望共读之旅,作者的高瞻引领、共读编辑的匠心策划、领读者的精心组织与群智教研的深度碰撞,皆成为深化理念、坚定实践的宝贵滋养。
(广西柳州市第八中学 陆文静)
《中国教师报》2025年08月20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