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尾巨鲸跃动于蔚蓝深海,一段进化史诗诉说着生命奇迹。
河北博物院《鲸奇世界》展览开展之际,社会教育部紧扣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创新推出“鲸游碧海 筑梦深蓝”系列教育活动。活动以夏令营的形式展开,通过沉浸式课程与环保手工体验等多元形式,引导青少年深入了解鲸豚生存现状,激发海洋保护意识,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活动自7月启动以来,已先后举办了两季夏令营,吸引了数百名青少年参与其中,在探索中播撒环保种子,于实践中传承生态责任。
四维课程 共筑蓝色梦想
“鲸游碧海 筑梦深蓝”教育活动精心设计了“鲸豚的进化”“中国的鲸豚”“水中的精灵”“鲸鱼的眼泪”四期系列课程,形成从认知到共情再到行动的完整环保教育闭环。
“鲸豚的进化”课程,讲述鲸豚如何从陆地走向海洋的演化史诗。青少年在互动中了解现代鲸豚种类及其为适应海洋而进化出的独特结构,体会生命多样性之美;“中国的鲸豚”课程,聚焦中国特有物种白鳍豚、江豚与中华白海豚,讲述其习性及生存危机,揭示保护紧迫性,唤起青少年生态守护责任;“水中的精灵”课程,则解密了鲸豚水中生活的奥秘,通过趣味互动讲解呼吸、恒温与育幼等生理机制,点燃青少年科学探究热情;“鲸鱼的眼泪”课程,揭示人类活动对鲸豚的危害,剖析其在海洋生态链的关键作用,强化青少年环保行动的急迫性。从科学、生态与人文角度全面科普鲸豚世界,通过实景参观、互动学习与手工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与参与热情。
教育人员讲授鲸豚的进化史
废旧物品 绽放环保之花
值得一提的是,“鲸游碧海 筑梦深蓝”教育活动中的所有手工环节均使用废旧物品创意改造,并且两季夏令营的手工活动并不相同。第一季夏令营中,从纸箱风铃到塑料瓶绘画,从纸片玩具到“哭泣鲸鱼”模型,每节课程都有不同的动手制作环节;第二季夏令营则让青少年从剪纸构架、黏土塑形到报纸美容、整体上色,每节课程完成一步,最终制作完成一件鲸鱼模型。这不仅锻炼了青少年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更将“绿色生活”理念具象化——废弃不再是终点,而是创意的起点。将环保理念融入实践,让绿色生活触手可及。参与活动的孩子们纷纷表示:“原来垃圾可以变成艺术品!”“我们要少用塑料,保护鲸鱼的家。”
瓶子上的海底世界作品展示
喷水的鲸鱼作品展示
一件鲸鱼模型逐渐完成
每一堂课,都在播种蓝色的希望;每一次手工改造,都是对地球的温柔承诺。“鲸游碧海 筑梦深蓝”活动,是河北博物院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通过科学教育与环保体验相结合的形式,博物馆搭建起公众与海洋的桥梁,让青少年在探索中成长为环保使者。河北博物院将持续推出此类创新教育活动,深化生态保护主题,为文化传承与绿色发展注入持久活力。让我们携手,从课堂走向碧海,共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来源:社会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