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预案缺失、师资参差不齐、合同暗藏“霸王条款”……媒体调查发现,当前火热的研学市场背后,潜伏着诸多安全隐患。一些机构管理松散、应急能力不足,导致儿童走失、受伤等事件时有发生,而家长事后维权又常常面临重重阻碍。该如何切实把好研学路上的安全关?
研学旅行作为教育与旅游,跨界融合的一种新兴教育模式,近年来热度持续攀升。孩子们在研学之旅中能走出校园,亲近大自然、深入社会,对于开拓视野、提升综合素养意义非凡。然而,研学市场蓬勃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安全问题,亟待引起高度重视。完善行业标准,已成为保障研学安全的当务之急。
当前,一些地方和领域研学市场鱼龙混杂,乱象丛生。部分研学机构只顾追逐经济利益,忽视学生的安全与教育需求。一些机构采用“黑车”接送学生,大大降低餐饮质量,甚至聘用没有资质的“黑导”,致使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大打折扣,学生的人身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同时,部分研学产品缺乏专业性,往往流于形式,出现“游而不学”“学而不研”等现象,与学游并重的初衷背道而驰。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市场监管陷入困境,难以对研学机构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管理。
为改变这一现状,制定全国统一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迫在眉睫。该规范应对产品开发、操作规范、市场规则、资格准入管理等方面予以明确。通过规范研学旅行的服务项目、服务提供方、服务岗位、服务人员、营地管理与营地设施、资源配置、应急与环保和安全规范等,让研学机构有章可循,为市场监管提供有力依据。如此才能有效杜绝不良机构混入市场,保障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安全与权益。
与此同时,应创新教育发展模式,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这不仅能够提升研学旅行的教育地位,还能确保其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使研学旅行真正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文旅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建立若干个国际、国内 “营地教育” 接待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规范接待标准,引导研学旅行朝着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另外,强化安全保障措施,是保障研学安全的重中之重。应针对研学旅行的交通安全、食宿卫生、医疗防护等方面,完善研学行业安全管理规范。明确企业及家长的安全责任,加强对研学机构的监管力度,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到实处。只有筑牢安全防线,才能让家长放心,让学生安心参与研学旅行。国家层面也应出台相关法律,保护未成年研学旅行者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手段,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为研学市场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保障研学安全,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关乎研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行业标准,是从源头上解决研学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各方应携手共进,推动研学行业标准完善落实,为孩子们的研学之旅保驾护航,让他们在安全、有益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文/汪昌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编辑/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