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一学生,目前简历上有3个行业的3段实习经历”“从大一开始实习,毕业有4年‘工作’经验”“大一,全班30个人一半去实习了”……记者在多个网络平台了解到,在一些实习话题的帖子下面,“卷实习”成了热门话题。此前,一项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发起的问卷调查显示,82.58%的受访者有过一次或两次实习的经历,17.42%的受访者有过3次或3次以上的实习经历。
实习“低龄化”的危害,不可小觑。大一学生连专业基础课都没学完,去互联网公司做“内容审核”,不过是机械点击鼠标,到金融机构“实习”,也只是复印文件的流水线工人。这种“打卡式实习”制造的虚假繁荣,让学生误以为混过三个月就能掌握行业精髓,反而错失了打牢知识地基的黄金期。更糟的是,当全班一半人都在比拼实习次数时,那些想安安静静泡图书馆的学生开始焦虑:是不是只有跟着卷,未来才不会掉队?
剥开现象看本质,这场实习“低龄化”竞赛,更像是多方合力下的“共谋”。企业乐得用廉价实习生填补人力缺口,还能美其名曰“提供实践机会”;高校在就业率压力下,默许甚至鼓励学生早早实习,以此装点办学成果;而家长们则陷入“不能输在起跑线”的焦虑循环,从幼儿园抢学位到大学催实习,始终在为孩子的“未来”过度规划。在这样的生态里,实习早已偏离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初衷,变成了一场比拼谁更早、更多、更“光鲜”的履历军备竞赛。
实习“低龄化”,别让焦虑啃噬大学时光。要打破这场困局,还需要从现实土壤里播撒理性的种子。一方面,高校不妨建立“实习学分分级制度”:大一、大二学生参与专业认知类实习,由系里统一对接企业开放日,用一天时间参观生产线,远比端两个月咖啡有意义;大三再启动专项实习,要求提交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报告,杜绝“盖章混学分”。另一方面,企业也该拿出诚意,比如互联网公司可推出“编程实战营”,让学生带着课程设计项目来实习,既能检验真才实学,也能避免沦为免费劳动力。
更重要的是,社会需要重建对“成长节奏”的包容。就像树有年轮,人的成长也有周期,大一大二学生该做的,是在辩论赛上为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是在实验室里为一次失败的实验懊恼,是在图书馆的阳光里偶然读懂一本名著。这些看似“无用”的经历,恰恰是构建完整人格的基石。毕竟,职场长跑拼的从来不是谁出发得早,而是谁的行囊里装着真才实学与健全心智。
别让实习沦为“内卷式”履历。实习的本义是“知行合一”,而非焦虑驱动的“军备竞赛”。与其盲目堆砌经历,不如在适合的年纪做正确的事。大一大二修内功,大三大四练外功。当我们不再用实习次数衡量青春价值,那时的校园,才能真正生长出从容而坚定的未来,才能让实习真正成为“跳板”,而非“枷锁”。(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曹灿辉)
来源: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