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文集》,深刻感受到陶行知的科学思想为当代教师成为“生命型教师”提供了方法论指引。生命型教师将教育视为“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以科学精神尊重生命独特性,以科学方法激活生命成长性,实现师生生命共同丰盈。其实践构建依托“求真”精神、“行动”哲学与“生活融合”理念三大支柱。
以“求真”精神守护生命本真。生命型教师的首要特质是对“人”的敬畏,这种尊重是基于对生命独特性与复杂性的科学认知。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理念,在生命教育中即引导每个生命发现自身的“真”。接纳差异是打破“标准化”误区的关键。传统教育以统一标准衡量学生,陶行知批判这种“削足适履”的教育:“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生命型教师应正视学生的天然差异,为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设计差异化任务。生命型教师要科学解读学生“问题行为”,像科学家般记录分析,而非简单贴标签,如同植物学家不会因花的花期不同而否定其价值。
以“行动”哲学激活生命成长力。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的理念,在生命教育中体现为动态生命互动。生命型教师要将课堂变为“生命实践场”,让学生在“做”中成长。构建“共生型”实践课堂,可借鉴山海工学团理念,设计生活实践任务。教师作为“同行者”与学生共历成败,实现生命相互滋养,正如陶行知所言:“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培育“抗逆力”需要创造“安全的试错空间”。陶行知提出的认知链条是抗逆力的培养路径。教师应允许学生试错,引导其复盘改进,明白生命的强大在于从跌倒中站起来的勇气。
以“生活融合”理念拓展生命生长空间。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指出,教育应延伸至生活各处,让学生在与世界联结中拓展生命维度。打通“校园与社会”,需要打破“教育孤岛”思维。如陶行知组织学生参与乡村建设般,引导学生关注真实生活:走进养老院理解“责任”,参与垃圾分类体会“担当”。正如陶行知所言:“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学生在行动中生长出生命意义感。同时,联结“自然与生命”,可延续其引导儿童感受自然与生命共通性的思路。带学生观察植物枯荣、蚯蚓活动,探讨生命议题。这种教育让学生理解生命循环,培育“万物共生”的敬畏心,此为生命型教师期望的精神底色。
陶行知将教师比作“园丁”,生命型教师更是“生命生态构建者”,以“求真”“行动”“生活融合”滋养生命。师生互动中彼此丰盈,好的教育是两个生命相互成就的旅程。以科学思维理解生命、用教育智慧滋养生命,以达到陶行知“教育是心心相印”的理想。
(作者系九江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8月20日第2版
作者:朱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