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中的磐石市实验小学,操场上的篮球与地面撞击出清脆节奏,三十余名学生手持篮球跃动奔跑,在阳光下行云流水地运球、抛接,篮球时而如流星旋转,时而组成整齐方阵,活力与朝气洒满校园。近日,这所浸润着红色底蕴的小学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其背后是一套深耕多年的文明育人体系,而文明育人的密码,就藏在校园的每一处角落、每一堂课里。
红色基因铸魂:让信仰在实践中生长
“这把刺刀上的锈迹,是抗联战士在零下四十摄氏度雪地作战的见证。”在磐石抗日斗争纪念馆内,11岁的“红色讲解员”申庭旭正为参观者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他胸前的红领巾在灯光下格外鲜艳,眼神里的坚定与认真,让听者动容。
展厅内,278件珍贵文物静默矗立。学生们簇拥在展柜前,或踮脚凝视锈迹斑斑的刺刀,或俯身细辨泛黄的作战地图。当讲解员说到抗联战士雪地卧冰、忍饥作战的事迹时,孩子们屏住呼吸,清澈的眼眸中泛起泪花,稚嫩的脸庞写满对英雄的敬仰,家乡的红色记忆已深深镌刻在少年们的心田。“每次来都有新感动,英雄们太伟大了。”五年级学生勾嘉浩在日记本上写道。
“我们深挖磐石红色‘富矿’,让红色教育从课本走向实践。”该校德育副校长王达介绍,学校打造了“重走抗联路”“红色遗址讲解”等沉浸式课程,去年已有50余名学生成为志愿讲解员。“孩子们用童言童语讲红色故事,不仅自己受教育,更让抗联精神‘声’入人心。”
匠心育人生态:让文明融入日常点滴
三年级(2)班的“绿韵磐石”生态角里,向日葵幼苗正舒展新叶。几名学生围在花盆旁,认真记录生长日记。“这是用废旧塑料瓶子修改成的花盆,里面的土壤经过了改良。”学生李言指着花盆说,在“变废为宝”创意大赛中,他们用废旧塑料瓶制作成景观灯,用纸箱搭建出微缩生态屋,好多作品都进行了展示,获得参观人员的一致好评。
学校将自然生态与人文底蕴深度融合,精心雕琢校园环境。教学楼走廊变身“行走的思政课堂”,抗联小英雄的故事图文并茂;LED显示屏滚动播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文明标语;“智慧校园”平台的“文明微课堂”,每天推送师生风采与校园动态。“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文明教育才能‘无死角’。”该校党支部副书记姜皞说。
在教师发展中心,数学教师薄凯迪通过屏幕与清华附小的老师开展“云端教研”。“每周的跨校研讨、东北师大的专题培训,让我们能紧跟教育前沿。”她翻开密密麻麻的研修笔记,“学校的‘青蓝工程’和教学比武,更让年轻老师快速成长。”据悉,该校通过“师德+专业”双线培养,家长满意度已连续多年保持100%。
科学治理领航:让制度护航文明成长
清明时节,该校党团员教师带领学生代表走进纪念馆,重温誓词、敬献白花;校园志愿服务联盟的身影,常活跃在社区敬老院、城市广场……“我们将党团队一体化建设融入文明创建,用闭环管理和集体决策筑牢制度根基。”校长曹金玲介绍,从“同上思政课”的阶梯式育人平台,到日常的家校监督机制,制度的温度让文明建设行稳致远。
从红色研学的生动课堂到生态育人的实践角落,从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到校园治理的精细规范,如今的磐石市实验小学,红色基因浸润心灵,文明新风拂遍校园,正以“全学科、全场景、全过程”的文明育人体系,让文明之花绽放在校园每个角落。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丁美佳
图片来源 磐石市委宣传部
责编姜岸松
二审 丁美佳
终审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