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苏木 文丨苏木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孩子不想上学家长们难道以为只是他们不懂事吗?
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近期一场前所未有的抑郁休学潮,正在像病毒一样在青少年群体中蔓延,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到底是谁把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扼杀了呢?
抑郁这样的牢笼到底是谁给孩子们编织的呢?
亲情重压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
许多成年人对青少年普遍的心理问题感到不解,他们想不通,现在物质条件这么好,孩子怎么反而脆弱了,是不是不懂得珍惜。
社会上经常有人质疑,青少年放弃努力、前途甚至生命,是不是不够坚强不够积极。
但实际情况远比这些疑问更严重,儿童精神科门诊挤满了病人,小到学龄前儿童、小学生都有,青少年抑郁症等精神障碍越来越小龄化,发病率不断升高。
大量青少年因为心理健康问题休学或住院,医院的床位常常不够用,这清楚说明,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我们社会正在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为了理解这种困境,有心理专家提出了一个“第三只笼子”的概念,这个概念说的是,个体做一件事,有时会得到奖励,有时却会受到惩罚。
在这种结果不确定的环境里,人很容易感到迷茫、挣扎和困顿,现在孩子面对的,就是父母的关爱和物质满足,加上过高的期望和压力,两者混在一起,成了困住他们的笼子。
家庭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它本该是支持的力量,却有时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父母在提供无微不至的物质条件时,往往同时施加了沉重甚至相互矛盾的心理期望,孩子在这种爱的包裹下,感到无形的重压。
家里好几个大人管孩子,比如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他们的教育方法不一样,孩子不知道该听谁的,常常无所适从,他们总觉得,无论怎么做,都满足不了所有人的要求。
父母之间的争吵或离婚,常常把孩子无辜牵扯进去,让孩子背上本不该有的心理负担。
有些父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学业或事业梦想,强加给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的选择关系到家庭的荣辱。
这种以爱为名的情感要求,让孩子内心矛盾,不知道是听从自己的想法,还是去满足家里的期望,过度的期望和情感捆绑,使得孩子在家庭中备受煎熬。
家里人不会好好听孩子说话,孩子表达烦恼时,大人不是否定就是批评,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你这算什么事”。
这种态度,进一步加剧了孩子的孤独感和心理防线的脆弱,有些父母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把分数当作评价孩子价值的唯一标准。
当孩子成绩退步时,他们只剩下批评,看不到孩子付出的努力,也不管孩子的心情如何。
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让孩子在面对学业挫折时,承受巨大的压力,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封闭自己的内心,不再向父母说出真实的想法和困扰。
有些父母忙于工作,陪孩子的时间很少,也没有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在家里感受不到情感上的连接和温暖支持,他们渴望被关注和理解,得不到满足后,就可能转而向外寻求寄托。
童年成长的空间受限
以前的孩子可以自由玩耍,童年充满活力,但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变了,大部分都在城市钢筋水泥的高楼里,活动空间很有限。
学校教育中,本该属于孩子的课间休息时间,常常被减少甚至取消,学校说是为了安全,但这样做的代价,却是牺牲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孩子们长时间被限制在课桌旁,身体上的安全保证了,心理却开始出现问题,这种缺乏自由活动和探索机会的环境,压抑了孩子的天性,让他们无法自然地舒展生命力。
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被大量的作业和各种补习班排得满满当当,从早上到晚上,他们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个人时间去放松或发展兴趣。
这种高强度、高压力的日程,被形容为成年人也难以承受的严苛工作模式,孩子们的压力可能比成年人更大,他们没有晋升的机会,也没有福利可言。
长期处于这种高压、少休息的状态,孩子就容易出现问题,他们可能会通过沉迷手机、玩游戏、熬夜等叛逆行为,来对抗内心的痛苦和排解压力,最终这可能导致他们身体和心理都崩溃。
在追求最优解的教育理念下,孩子被剥夺了自由尝试和探索的权利,他们所有的选择,都被引导向一个预设好的成功路径。
兴趣爱好、交朋友、甚至做梦,这些都带上了功利性目的,兴趣班是为了升学加分,交朋友要看对成长有没有帮助,梦想也得符合现实利益。
这种实用主义导向的模式,把孩子的精神世界一点点掏空了,他们失去了内在的驱动力,生命的意义被外在的功利目标取代,慢慢地就变得空心了。
这种教育模式,只强调成功,却不教孩子怎么面对失败,怎么承受挫折,当孩子能力不够,或遇到挫折时,他们积累的压力和焦虑就会让心理防线崩溃。
家长对孩子的人生路径管得太多了,从选择学校到结婚对象都要安排好,然而这些过度控制的家长又希望孩子在困难面前,表现出强大的意志力。
孩子很清楚家长的期望,也明白自己能力有限,这种内外冲突,让他们心里更矛盾,这种无形的力量,让他们在成功与失败的边缘挣扎,不知何去何从。
父母需要调整对孩子的期望,不要只盯着分数和名次,多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兴趣培养,看到他们多方面的价值。
父母要学会耐心倾听和共情,放下手头的事情,积极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让孩子感到自己的烦恼被理解、被接纳。
守护孩子内心的那束光,让每个生命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健康长大,这不仅仅是家庭的责任,更是全社会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非常严重,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责任重大。
结语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思和行动,不要让这种爱与压力的矛盾,困住孩子成长的脚步。
我们能做些什么,让孩子们真正走出这座无形的笼子?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的思考和行动,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由和支持中,拥抱阳光健康成长,大家认为呢?
参考资料:
新华网《孩子抑郁了 家长如何做好“坚实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