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戴彪 邱丽萍 刘红
在数字技术重构教育生态的背景下,红色文化育人迎来了创新发展关键机遇。数字化转型以其突破时空限制、强化互动体验的技术优势,为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多维路径。高校与机构创新实践表明,虚拟红色展馆、互动数字产品、短视频传播等形式正有效激发青年学子的学习兴趣,推动红色文化育人功能持续发挥作用。如何将技术红利转化为育人实效,让红色文化成为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引领青年学子精神成长的不竭动力,是目前亟待研究的现实课题。
依托数字媒体平台开发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利用数字媒体平台。借助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短视频平台,依托用户生成内容和算法推荐机制功能,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将红色文化故事呈现给用户,有效强化红色文化的互动性和覆盖面,助力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基于慕课、雨课堂等在线教育平台,整合红色文化相关的优质课程、纪录片、专题讲座等学习资源,为用户提供深度学习的机会,同时凭借在线教育平台支持多终端访问的功能设置,推动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以话题讨论、图文推送等形式构建红色文化传播场景,在贴近用户审美偏好和个性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文化传播,提升育人实效。创作数字化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数字化创作需注重内容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即既要保留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又要结合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创新性表达。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技术对红色文化中的视觉元素进行重塑和创新,将具有育人价值的红色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以三维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以增强受众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另一方面,优化改进红色文化故事的叙事方式,具体可通过微电影、动画短片的形式,赋予红色文化故事新的时代内涵和教育意义,激发青年群体的关注意愿和学习热情。
借助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应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借助VR技术高度还原红色历史场景,发挥红色文化的独特育人功能。例如,利用VR设备重现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或抗日战争中的关键战役,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理解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与牺牲奉献。借助VR技术设计互动环节,在虚拟场景中设置角色扮演任务,引导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并完成特定使命,以增强学习者的参与感和代入感,促进知识深度内化。应用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技术。在红色文化展览中应用AR技术,有效弥补实物展品的不足,为更多人提供接触红色文化的机会,进而发挥其隐性育人功能。相较于VR技术,AR技术将虚拟内容与现实场景进行有机结合,为用户提供更为灵活的学习体验。例如,借助AR技术,学习者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扫描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特定标识物,即可自动获取历史图片、视频资料、语音讲解等多媒体内容,随时随地学习红色文化知识。此外,AR技术在红色文化遗址的数字化保护和展示层面亦可以发挥独特作用,相关人员可以利用专业设备对遗址进行现场扫描与建模,生成三维模型,参观者能够在实地游览的同时获取与之有关的丰富背景信息,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拓宽红色文化育人阵地。社交媒体传播策略。首先,各平台短视频创作者需明确目标受众群体,对其展开深度调研,精准掌握其在该平台浏览内容的兴趣偏好,而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设计和视频创作。例如,对于年轻用户,可以通过制作短小精悍、内容优质、趣味性强的短视频、漫画、动画,以更具趣味性的方式呈现红色文化。其次,依托社交媒体的互动功能,发起以“我与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或短视频挑战赛,鼓励用户主动分享自己对于红色文化的理解与感悟,进行红色文化二次创作与传播,间接发挥红色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同时,在选用素材时需兼顾内容的多样性和持续性,避免因单一形式的内容重复推送,而造成用户视觉疲劳。在微博上创建专属社区或兴趣小组,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交流与分享红色文化知识的平台,并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与学习者共同探讨相关话题,以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利用直播功能定期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如革命遗址云游、红色故事讲述会等,通过实时互动增强学习者的参与感和沉浸感,使学习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红色文化育人研究)“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红色文化育人途径研究”(编号HSWH24120)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均为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学院、井冈山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