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升级,如何培养一批兼具创新力与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成为教育领域广泛关注的话题。从“强基计划”到各类“创新班”“实验班”,越来越多的院校正在以“小班化”“跨学科”“科研驱动”等方式,开辟人才培养的“试验田”。
在此背景下,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近期推出创新实验班,引起广泛关注。据悉,该创新实验班定位为应用型拔尖人才的培养新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大班授课,创新实验班强调小规模、个性化培养,并引入跨学科课程、企业导师制和科研项目驱动机制,旨在通过校企联合、产教融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早接触真实产业问题,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多元化“长板”发展。从该校已发布的信息看,这一举措不仅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也是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一次教育实践。
事实上,设立创新实验班并非个案。近年来,全国多所知名高校都在进行类似尝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强基计划”着眼于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上海交通大学通过“致远学院”为科研潜质突出的学生提供定制化培养;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工科学府则开设“卓越人才实验班”,在工程教育与科研实践中提前锻炼学生能力。即便是一些地方高校和民办高校,也开始设立“创新班”或“产业精英班”,以小规模试点的方式探索人才培养差异化路径。
有人指出,创新实验班的意义并不仅限于为部分学生提供特殊培养路径,更重要的是其示范效应:一方面,它突破了传统班级制下的平均化模式,探索更灵活、更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另一方面,它为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搭建了桥梁,加速了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双向奔赴”。
可以看到,无论是“强基计划”下的基础学科探索,还是创新实验班这样的应用型试验田,本质上都是中国高等教育在不同层面上对社会需求的积极回应。尤其是在数字化转型加速、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既懂理论又懂应用的复合型人才,正在成为各行各业亟需的“稀缺资源”。
未来几年,创新实验班或将从“点状探索”逐渐走向“系统改革”,在更大范围内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于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而言,创新实验班不仅是校内的一次探索尝试,更有望成为民办高校参与国家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注脚。
随着越来越多高校加入探索行列,应用型拔尖人才的培养路径将日益多元化。这既是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回应,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一次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