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第一拉动力”
如何大力提振消费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胡畔
八月的北京暑气未消,昌平区一家公办幼儿园门口却已透出秋日的凉爽。家长李敏接过学校发放的免费政策告知书,看到“免除保育教育费”的字样时,眉宇悄然舒展。“公办园大班原本每月保育教育费750元,现在全免了。”她掏出手机快速计算着,“一年能省近7000元,这笔钱可以给孩子再报个兴趣班了。”
在她身后,张贴着《2025年秋季学期学前教育免费政策实施细则》的公告栏前,聚集着更多低声讨论的家长,空气里流动着久违的消费冲动。这份即将惠及全国1200万名儿童的国家“民生礼包”,正化作千万家庭账本上实实在在的可支配收入。
据财政部测算,仅今年秋季一个学期,全国财政将增加支出约200亿元,相应减少家庭支出200亿元。这无疑是以家庭教育支出的“减法”换取消费的“乘法”,通过制度性降低家庭教育成本,为释放居民消费潜能开辟新通道。
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锋亮表示,教育费用在我国家庭支出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家庭的教育支出较高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支出。学前教育免费,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居民的非教育消费,进而促进更多产业的就业及其发展,给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有研究称,若以政策覆盖的1200万名儿童计算,平均每名儿童学前教育年减负3000元,或将直接释放约360亿元可支配收入。同时,还有数据显示,家庭教育支出每降低10%,非教育类消费支出可提升3.8%—4.2%。考虑到消费乘数效应,政策带动的母婴用品、亲子旅游、文化娱乐等关联消费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大关。
实际上,教育减负的传导效应正在消费市场泛起涟漪。在四川成都经营亲子餐厅的陈浩对此感受真切,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今年暑期,亲子餐厅包厢预订量同比激增30%,“常有家长笑着说,上幼儿园省下的钱正好用来聚餐”。这种消费信心的修复恰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此前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以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的政策导向深度契合。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撬动的不仅是即期消费,更是在重塑教育产业生态。
湖北武汉某高端幼儿园园长黄薇在得知要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政策时,连夜召集教师研发“延时艺术课程”。“逐步免除学前教育保育教育费倒逼我们提升增值服务水平。”她一边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展示该幼儿园周末热闹的亲子戏剧课堂,一边介绍说,“我们对在园幼儿家长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免费保教的基础上,有58%的家长自愿选择付费延时艺术课程。”这种“基础服务+增值项目”的经营模式,正逐渐成为民办园的竞争新赛道。
在产业链上游,广东深圳一家教育科技企业负责人张明见证了政策带来的硬件升级浪潮。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以来,智慧幼教装备采购量近半年增长45%,交互式教具、安全监测系统成为刚需,“普惠+优质”双轨并行发展已成趋势。
可以看到,免费学前教育政策通过基础服务兜底保障与市场化增值服务并行的方式,既守住了教育公平底线,又为产业升级开辟了新赛道。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韩凤芹指出,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的经济社会效益呈现多维度、多层次特征,既直接惠及个体与家庭,又深刻影响社会公平、经济活力与治理效能。
在教育公平层面,免费政策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及群体间的学前教育资源差距,保障流动儿童、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早期教育机会,填补结构性缺口以强化起点公平,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辐射。
在家庭层面,免费政策将直接降低育儿成本,缓解生育焦虑,提升生育意愿,释放中低收入家庭消费潜力和适龄女性劳动力,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
在经济层面,免费政策有利于提高国家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为劳动力市场储备高质量人才。
在社会治理层面,免费政策有助于弱化家庭焦虑,同时,通过早期干预减少弱势群体成年后的贫困等问题,间接降低社会福利支出。
总体而言,免费学前教育政策既是教育公平的“托底工程”,也是人口战略与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科学实施将助力破解教育不平等、优化人口结构,实现长期社会效益最大化。
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司长许留庆在日前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民生福利,真正做到免到位、补精准,还有许多工作需要精耕细作。
下一步,财政部将继续与教育部密切协作、通力配合,尽快下达中央补助资金,指导地方抓紧制定细化工作措施,督导地方落实免保育教育费补助资金,加强资金监督管理,确保免费政策落实落地。
今年秋天,这场200亿元的民生“及时雨”,或将通过消费的“乘数效应”,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