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教育信息简报
EDUCATION INFORMATION BULLETIN
本期导读
本期简报聚焦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教育部及多所高校在政策推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思政工作、师资建设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展现了教育领域深化改革、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多样路径与成果。
【特别关注】
1
教育部召开年中推进会
教育部召开年中推进会,盘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战略任务进展成效,部署推进下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要夯实基础教育基点,抓好科学教育加法,积极培育学生思考的能力、创新的精神;实施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和高等研究院建设等重大任务,更加注重教育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过程管理,形成工作闭环,打破惯性思维、突破思维极限,加强评价机制等制度创新,促进改革要素有效聚集,释放系统集成整体效能,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部委要闻】
1
教育部人工智能领域“101计划”建设成果发布会举行
教育部在西安交大召开人工智能领域“101计划”成果发布会。该计划以“基础性、前沿性、交叉性、融合性、系统性、实践性”为建设原则,共计360余人次参会讨论,构建了由12门核心课程、15门参考课程和2门综合实验课程组成的多层次课程及教材体系。
2
教育部围绕宏观经济形势举办“教育大讲堂”报告会
教育部举办“教育大讲堂”报告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及部党组成员出席。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黄汉权应邀作题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考”的报告。报告紧密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从“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形势”“‘十五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环境和战略思考”“‘十五五’重大变化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等3个方面,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释。
3
教育部部署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 六大行动促教师数字素养全面提升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重点部署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数字赋能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发展模式数字转型、教师发展数字资源供给、教师发展数字治理、数字教育教师国际合作等六大行动,进一步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创新,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
4
教育部召开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部署推进会
教育部在长沙市召开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部署推进会,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全面部署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教育评价改革试点”。会议强调,省级统筹试点要聚焦地方党委和政府、学校、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五类主体评价改革。重点突破试点要聚焦基础教育“四个质量指南”细化落地、大学生培养质量评价、同行评议机制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激励、人工智能赋能评价改革5个方向率先突破。
【高校纵览】
1
上海交通大学以“四个强化”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强化立德树人,打造“强国系列”品牌思政课,分层分类开展本科生培养“四大计划”,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强化有组织科研,组建16支交叉团队攻关“卡脖子”技术,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
强化协同创新,共建海洋学院、智慧能源创新学院、地方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
强化师资支撑,建立“思源研究院”提供长周期资助,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2
西安交通大学以数字化赋能人才高质量培养
从“教、学、管、评”全方位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着力打造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一流教育教学新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数字助“教”,让课堂活起来。建强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精品数字教材;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
数字助“学”,让学生动起来。全方位构建数字教学环境;全流程升级智能教学平台;全要素探索AI赋能课程学习。
数字助“管”,让效率提起来。升级教学管理系统;建设电子阅卷平台;构建学生数字档案。
数字助“评”,让效果实起来。打造教学质量监测平台;搭建课堂教学评价系统;创立教学管理督导机制。
3
中国人民大学全力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感悟思想伟力,引领大中小、建好“主渠道”。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推动“思政金课”与“金课思政”同向前进;引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同频共进。
扎根生动实践,融通校企社、拓展“大思政”。探索“当事人讲当年事”育人路;深耕“真问题练真本领”育人田;开辟“大课堂讲大时代”育人场。
深化综合改革,培育全素养、赋能“新数智”。将培养改革作为关键突破;将全面发展作为评价导向;将数智赋能作为创新动能。
4
华中科技大学扎实推进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
强化系统设计,筑牢发展基础。学校党委一体谋划并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成立专项委员会并纳入考核,制定全流程制度,选聘专兼职辅导员形成优质队伍。
夯实岗位职责,激发担当作为。全面落实辅导员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等九大工作职责,坚守社区育人阵地,促进家校协同育人。
注重培训培养,提升素质水平。实施四阶段精细化培训与挂职、海外研修计划,夯实有组织培养,支持专职辅导员上讲台,设立专项经费培育国家级思政项目。
健全支持体系,升级条件保障。构建AI赋能工作模式,开发思政教育智能体“爱华导”推进工作智能化,建立全链条考核评价机制,推进职称评聘改革与“双线”晋升,助力专家型成长。
【校长论坛】
1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发展中国特色书院制——让一流大学的底色更加鲜亮
内容概要:清华大学坚持在行动中凝聚共识、在改革中加快发展,探索建立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具备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
坚持又红又专、“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践行“宽口径、厚基础、重交叉”的培养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深化因材施教,实现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在集体中成长”相结合;
倡导“大鱼前导,小鱼尾随”的“从游”文化,营造有温度的教育。
2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构建适应智能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教育生态
内容概要:人工智能与批判性思维教育如DNA双螺旋,共同构成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也给教育带来全新挑战和机遇。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伦理等挑战,需建立“技术—伦理—法律”协同框架,培养兼具工具驾驭能力与独立判断力的人才。呼吁建立“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价值反思”的协同发展机制,构建适应智能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教育生态。
【理论研究】
1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钱峰: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内容概要:
强化产业需求导向,促进教育更好支撑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优化高校学科设置和布局,推动学科建设更好对接产业创新需求;健全跨学科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探索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和素质,加强卓越工程师一流师资队伍建设。
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全面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焦产业创新发展布局重点领域协同创新和人才汇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和产业创新生力军;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着力打造创新驱动的产业生态。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人才队伍;着力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和使用;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赋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他山之石】
1
如何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美国顶尖大学的策略与实践
摘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全球教育格局,其在教学、学习和学术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引发了广泛关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普遍缺乏系统性的应对策略和规范化的管理框架。为探索高校如何有效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本研究选取十所美国顶尖大学作为研究对象,全面考察了这些高校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中的制度规范、教学实践和风险防控等方面的举措。研究发现,美国顶尖大学在应对策略上呈现三个主要特征:一是注重构建系统化的制度框架,通过“一般性规范+专门性政策”的组合实现分类施策;二是坚持以教学为本、技术赋能的理念,在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三是建立严格的风险防控体系,通过明确责任边界、强化数据安全和保护知识产权等措施确保技术应用的规范性。因此,对我国高校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出以下启示,构建规范应用体系,保障技术使用效能;深化教学融合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强化风险防控措施,维护教育数据安全。希望本研究为我国高校在人工智能时代推进教育创新、提升教学质量、维护学术诚信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