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止于九月,笔尖始于纸张。
起始年级的新同学迎来了新校园、新生活。面对新征程,每一位同学都有反思过往、憧憬未来、“重启”美好学习生活的愿景。
作为班主任,需要做好哪些准备,才能为“美好班级”的启航做好护航呢?
新学期开学,老师不妨给学生们创设一些仪式感、一些小确幸。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金家岭街道中心幼儿园的员工在擦拭走廊画框。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王海滨 摄
1. 学生成长信息建档
班主任接手起始年级的新生新班级,首先要全方位了解在班的每一位新同学的基本情况和相关信息。它是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只有对每一个孩子全面的信息掌握,知己知彼方能将班级工作如鱼得水地开展起来。当然,也要注意资料信息的保密,且仅用于工作。
关于信息表,可以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A. 个人信息: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是否住宿、上放学方式、民族(是否有宗教信仰)、有无特殊身体不适、曾经担任职务、获得何种奖励……便于班主任了解孩子的心理、饮食、活动的个人边界、班级学生干部的甄选。
B. 家庭信息:监护人基本信息(家庭成员、常住地址、联系方式、工作职业等)、家庭教育方式(周末陪伴、寒暑假攻略、兴趣培养等)……便于班主任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个人性格,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上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C. 综合信息:学生眼中的自己、学生眼中的父母,监护人眼中的自己、 监护人眼中的孩子,理想中的班级,三年的规划目标……便于班主任做好家校沟通、生涯规划和美好班级建设。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唐坊学区和店小学的教职工提前回到学校,开始各项准备工作,迎接新学期的到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通讯员 孙传波 摄
2. 教室文化氛围布置
教室作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主要场域,是打造美好班级、构建“明净雅序”空间、培养学生审美力的重要空间。
A. 清洁卫生:干净、美观是教室布置的基本要求。新生报到前可以将教室卫生进行一次彻底打扫,如果空间较大,可以寻求学生志愿者、家长义工团帮助。
B. 文化布置:规范有序、书香雅致的教室环境,能够有效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率,更能够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从教室入口的班牌到教室里面的黑板报、前后标语牌、文化墙、图书角、绿植区、储物室等做科学的功能区分,还要进行班徽、班训等文化布置。这一过程中鼓励新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责任精神。
贵州省赤水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组织党员民警对辖区校车进行检查,消除校车安全隐患,确保学生乘车安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通讯员 王长育 摄
3. 入班破冰活动开展
为了打破新生拿着录取通知书和报到单的拘谨感和陌生感,增强新生的熟悉度,破冰行动必不可少。不妨在新学期的班会课上试一试以下破冰活动;
A. “两真一假”
目标:增进了解,发现共同点。
过程:每人准备关于自己的两个真实的趣事/特点和一个编造的、听起来合理的“小故事”。依次分享这三个“事实”。其他人猜哪一个是编造的“故事”。分享者揭晓答案,并可以简短讲讲那两个真实事件的背景。
B. “温暖抱抱团”
目标:营造班级温暖氛围,感受集体归属。
过程:大家跟随音乐自由走动。主持人说:“桃花朵朵开。”学生说:“开几朵。”主持人随机喊出一个数字(如“4”)。大家需要迅速按数字要求围成小团(如喊“4”就4人抱团)。未能成团者,可进行一个简单的小分享(如:分享暑假或开学的一件开心事)。
C.开启一场“图书漂流”
开学首日,一场“图书漂流”集市会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开学活动。学生携图书到学校开展以书换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绿色阅读的平台,从而增强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组织活动时,可将全班分组进行,每个小组的组员分别携带自己看过的图书到学校,在班级内各小组形成“图书漂流”集市,学生可以在各个摊位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与图书主人达成一致后便可进行交换。
D.进行传统的“开学礼”
为学生设计一个开学礼,比如:朱砂启智、开笔礼、正衣冠、拜师礼、授书礼等。让现在的孩子也能在传统文化的赓续中,感受博大的中国文化。可以邀请家长一同参与,见证孩子通过入学仪式开启人生的新阶段。
4. 班级公约规则制定
建构“美好班级”的道路始于规矩、终于育人。贴在班级墙上的每一项约定,都是赋予特殊意义的,需要师生一起遵守、互相约束,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融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点滴里,最终促使班级每一位成员一起养成良好的习惯。
A. 班规意义:有效的统一教育尺度,能够实现文明民主管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品德、礼仪等方面的习惯,促成优秀班风、学风建设。
B.班规框架:抓大放小,渗透人文关怀,寻找最大公约数,尊重少数差异化。在过程中坚持,并不断与时俱进、修正完善。
8月25日,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新华书店仓库,工作人员在搬运教材,为开学做好准备。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通讯员 蒋克青 摄
5. 家校协作合力共育
教育不只是学校的独奏曲,而是家校协作的合唱。家校协同形成合力,才能够建构美好的教育成果。家校同频的前提是开好第一次家长会,达成共识、获得信任。
A.介绍团队,形成教育专业共同体。每一个学科都是育人的途径,每一堂课都是育人的阵地,每一位教师都是育人的主体。班级的老师们是并肩作战的伙伴,也是互助成长的专业共同体,尊重和激励每一位科任老师,在班级的教学管理中实现1+1>2的效果。
B.传递理念,建立家校同育共同体。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育、教学就会像纸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班主任要与家长就育人观念进行沟通并达成一致,形成教育合力。
6. 设置“班级盲盒”,给孩子个性化的认可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小学教师 薛佳茜:
那个周末,我在逛文具店时,看到孩子们围在盲盒货架前兴奋不已,突然有了灵感。下个周一的早晨,教室后墙上出现了一个神秘的“班级盲盒”——一个装饰着星星和月亮的抽奖箱,旁边贴着崭新的“积分银行”规则:体验特权”,如“当老师小助手”“选择同桌权”“午间故事会点播权”等。
1.每项进步都能兑换“星星章”,其中按时交作业可兑1枚,帮助同学可兑2枚,课堂创新回答可兑3枚。
2.10枚“星星章”可抽一次盲盒。
3.盲盒奖品不是实物,而是“体验特权”,如“当老师小助手”“选择同桌权”“午间故事会点播权”等。
为了增加仪式感,我规定每周五由积分最高的学生负责开启盲盒。第一个抽奖的小马颤抖着手摸出一张纸条:“奖励——午休时为全班播放你最喜欢的歌曲。”当《孤勇者》的旋律响起时,全班沸腾,孩子们开心极了。
渐渐地,这项创新带来了令人惊喜的“溢出效应”:
首先,终结了作业“战争”。以前催交作业像打仗,现在课代表每天主动登记大家赚取“星星章”的情况。最让我意外的是小远,这个曾经的“作业困难户”,为了凑够抽奖次数,不仅完成基础作业,还主动尝试挑战题。
其次,破解了课堂“沉默”。我把“课堂创新回答”的奖励标准定为“说出别人没想到的答案”,语文课上开始出现这样的场景:当问到“井底之蛙还可能看到什么”时,孩子们争相举手抢答:“看到无人机飞过!”“看到宇航员挥手!”思维的闸门就这样被开启。
最后,修复了人际关系。小雅抽到“选择同桌一周”的特权时,没有选好朋友,而是选了曾经闹过矛盾的小美。当我私下问她原因时,她眨着眼睛说:“我想试试能不能和她成为新朋友。”这种由孩子自主发起的人际关系修复,比教师的说教更有效。
美好培养的路径,
造就无限成长的可能。
美好班级应当为每一位孩子
创造班级的美好教育生态,
找到属于自己梦想种子的土壤,
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
作者:郑淇文(重庆市第一中学校),薛佳茜(四川省成都市金沙小学)
图片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包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