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考研、刷题、看书…… 大学生爱上直播自习室
“网上伴读”真的有用吗 本报记者 王金帅 通讯员 琚馨妍 徐梓俊
“在家我静不下心来学习,对于自律性比较差的人来说,大家一起在线上学习,可以相互促进。”浙江传媒学院研二的学生小辣(化名)这个暑假的学习任务,都在一款主打陪伴学习的APP上进行,她给记者展示了她们的“线上自习小教室”,“学习搭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都可以看到。
和小辣一样喜欢“在线一起学习”的还有浙江某大学中文系研一的珊珊(化名),相对于自习室,她更喜欢去社交平台上的“直播自习室”,博主开学习直播,然后大家一起进入学习模式。此外,还有线上陪读视频、线上学习讲解直播室等等,多数是免费的,也会有一些收费的线上陪伴学习直播。
对如今的大学生来说,除了学校的图书馆、自习教室,多了一种可以选择的“学习场景”。
有人觉得能激发紧迫感
有人认为不是很真实
在网络如此普及的当下,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们也有了更多获取知识、精进学习的途径和模式。
寝室里太吵看不进去专业书?图书馆抢不到自习座位?在家里学习没有氛围……这些令大学生们苦恼的问题,现在都逐渐由线上各种类型的自习室和APP应用解决了,数量最多的或许是社交媒体上由素人博主们开设的“直播自习室”。
“我是在B站的直播自习室里学习的,直播间里大家都静音,可以看到大家的学习状态。每次我分心了,看到别人还在埋头苦读,我就会生出一种紧迫感,让自己重回学习状态。”珊珊告诉记者。
此前,她在紧张准备考研,每天会去比较熟悉的博主直播间里打卡学习,一个直播间里20个同学在线,“无声的陪伴,无声的鞭策,反正对我来说这种形式是很管用的。”珊珊说。
珊珊不喜欢去那种讲课、分享知识的直播间,“有些博主讲的东西我不感兴趣,或者我觉得人设塑造的成分比较多,不真实,去静音的直播间,就像在学校的自习室差不多,接地气,又比较自由,不会打扰到别人。”
珊珊说自己是个“e人”,在人群里可以“吸收能量”,紧张的备考也希望在一个人多的环境进行,哪怕“彼此不说话不交流,存在就是一种分享”。
和珊珊不同,浙江工业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研二的学生李欢表示自己是个“i人”,对于直播学习要开摄像头“接受不了一点”。
她说:“线上自习室和直播自习室的区别在于,我不用眼睛一直盯着别人的学习过程来控制自己玩手机,我甚至觉得直播学习的作秀、表演程度比较高。”
李欢告诉记者,她曾去过一些直播自习室,博主就一直在抄写书本上的内容,或者抄写一些英语单词,“不像是真正在考研、考公,不是很真实,对我的学习也没有帮助。”
学生当“博主”
为找同伴督促自己学习
大多数博主本身也是在备考的大学生,小羊(化名)就是其中之一。
小羊刚刚大学毕业,目前正在准备考公,而她的弟弟在准备考研,一开始小羊开直播间是为了和弟弟一起互相监督、高效学习,“因为一个人学久了会焦虑、没动力。所以想开直播督促自己学习。”
但直播间开起来之后,小羊发现吸引到了许多也在考研、考公的小伙伴,目前,她的直播间每天平均能够稳定在20人左右。
“都是奔着沉浸式学习来的。”小羊告诉记者:“参与直播连麦的观众比较年轻,主要集中在十几岁至三十几岁,学生党和刚毕业的上班族居多。主力军还是考公、考研、考编、考教资的同学,连麦都是埋头学习,氛围特别好。”
小羊在直播间“蹲”久了,她也累积了一波忠实的“学习粉”,他们不仅蹲她开播,还监督她学习。
“陪伴学习对我来说是个双向约束,人都是有惰性的,以前学一个小时可能得刷20分钟手机,现在在镜头下,知道有观众在一起学,反而更能沉下心,而且大家也会主动监督我,很多时候觉得累了想偷个懒放松一下,会有小伙伴私信我‘姐姐什么时候直播’‘今天不直播了吗’,这种互相推着走的感觉,比独自学习效率高太多。”小羊说。
记者了解到,现在社交平台上收费的直播自习室也有,甚至还有一些在直播中“上链接”售卖教辅类课程的情况。小羊表示,她的直播陪伴学习直播间不会收费,“毕竟开直播的初心是找同伴,不是做生意。”
伴学视频、“番茄钟”也在流行
专家认为“同辈之间更加惺惺相惜”
除了直播自习室、线上自习室,还有一种伴学类的视频也受到不少大学生欢迎。浙江某大学国际中文系的研三学生小智(化名)告诉记者,他性格比较“i”,不喜欢逛直播间,也不喜欢去多人在线的自习室,他喜欢自己在家里看伴学视频。
“我还是比较自律的,看伴学视频主要是让手机开着这个视频,自己就能更好地控制玩手机的欲望了。”小智说,“视频会设置‘番茄钟’,学习满25分钟,可以休息5分钟,这样也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劳逸结合。”
对于大学生们流行的“线上伴学”模式,浙江工业大学影视传播与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周琼认为,主要是契合了心理学中所说的“同伴效应”,“同伴互助有着更坚固的连接和力量,比起长辈对晚辈,前辈对后辈,同辈之间更惺惺相惜,也更容易共鸣和理解。学生们在线上找到了志趣相投的‘搭子’,学习也更有动力。”
此外,周琼表示,在传播学领域有个“互动仪式链”理论,共同的情感比如对于未来的希翼、对于困境的感同身受、对于改变的强烈动力等能带来共同的链接,进而促进共同的集体行动,“在新媒体上的分享能进一步加剧共同体的行动,激发起群体认同和连接。这或许是大学生们喜欢在直播间寻求‘共同体’的原因。”
不过,线上的直播间、自习室种类繁多,也有不少靠标题党引流的直播间,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大学生都刷到过“六次考公经验分享”“上岸秘笈揭秘”这种噱头十足的直播间,进去之后有卖课的、卖文具的,要注意甄别。
上一篇:舟山这所学校,将迎来首批新生!
下一篇:9月开学!南昌将新增21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