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工学院始终扎根地方办学,坚持应用型定位,聚焦人才培养中心任务,以扎实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后劲,积极投身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这一成就的背后,是学校精心构建并持续优化的“四轮驱动”人才培养体系,以思想铸魂、产教筑基、实践赋能、平台聚能四大引擎协同发力,跑出了特色育人的加速度。
思想引领引擎:把稳育人“方向盘”
淮阴工学院深谙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学校构建了党建领航、文化涵育、实践塑品三维一体的“大思政”格局,确保育人方向不偏航。通过党委常委会定期研究部署,从政治、思想、组织、活动、典型、机制六方面强化党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
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全程,专题学习与“青马工程”引导青年坚定信仰。依托淮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地域特色,学校打造“翔宇课堂”品牌,将周恩来精神等元素深度融入思政课、通识课与专业课。
课堂之外,“三原色之旅”实践品牌让学生行走红色基地感悟信仰力量,深入绿色山水践行环保担当,漫步蓝色科创通道激发创新激情。“一站式”学生社区和文化活动矩阵,更将思政育人浸润到校园每个角落,厚植家国情怀,筑牢精神根基。
产教融合底盘:夯实专业“基本功”
学校以工学为主体,打造了智能制造、化工材料等五大专业集群,覆盖80%以上专业,实现与淮安“7+3”先进制造业、“353”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紧密对接。增设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持续提升学科产业匹配度。以课程体系重构为核心,搭建通识、专业、拓展三大课程平台,设置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创新创业实践五大模块/课程群,创新开设“智能+”“双碳”等前沿交叉课程。
人才培养模式上,“四双联动”特色鲜明。专业标准与行业标准对接,牵引培养目标设定;企业真实环境与学校教学课堂互通,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融合;教学实训岗与生产实习岗交替,强化实战技能;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双维度评价,闭环保障育人质量,为培养“实基础、强能力、善创新”的应用型人才构筑坚实底盘。
实践创新加速器:点燃能力“爆发点”
学校构建了分层分类的实践创新体系,以“学、训、赛、创、评”五维联动点燃学生潜能。本科生层面,年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550余项,学科竞赛获奖屡创新高,2024年达3400余项。研究生培养则深度融入产业需求,形成特色实践路径:材料化工方向推行“四融四共”模式,共建产教融合体;交通运输方向构建“一核双驱三育七维”体系,多维场域融合培养创新应用能力;机械方向突出“四双协同”,双平台互补、双轨制指导;农业方向实施“1+2”联合培养(1年校内+2年院企科研)。
一系列举措带来一系列成果。研究生获省级创新项目12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0余篇,参与申请发明专利1200余件;全校学生近5年学科竞赛省级以上获奖12600余项,2023年、2024年蝉联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
资源保障加油站:注入发展“高标号”
优质资源是育人体系的坚实后盾。师资建设上,学校打破藩篱,创新校城协同引才用才机制,打造校企混编导师团队。目前,校内硕导454人,企业硕导318人,22人获评省产业教授。平台支撑方面,学校与政府、行业龙头共建16个特色产业学院,拥有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5个、省级5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78个,建设省级研究生工作站64个。依托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打造数字化教学与实践平台。
强大的资源投入结出硕果: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多项技术成果服务地方发展——化工材料领域的“尾矿岩盐循环法联产盐碱钙新技术”被国家部委推广;农业领域的“水稻病害绿色防控技术”获省科技奖一等奖。
王立彬 王业琴 潘子松
(作者分别为淮阴工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淮阴工学院教务处处长,淮阴工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