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fall 港五申请预警:从 25fall 录取数据看,什么样的背景才够格?
距离 26fall 港五(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本科申请季越来越近,最近后台收到的咨询几乎都绕不开一个核心问题:“现在到底要什么样的背景,才能稳拿港五的 offer?”
倒不是家长和学生焦虑过度,而是这两年港五的录取门槛实在变得太快 —— 早几年港大还能接受 2A1A,现在 3A1A 都未必够;以前港理工 “BBB 就能申”,如今热门专业要 3A*;甚至有港籍学生以为能占优势,结果因为成绩没跟上,一样被港大拒之门外。结合我这大半年接触的咨询案例,以及 25fall 完整的录取情况,今天就跟大家掰扯掰扯,现在申港五到底要 “硬实力”“软背景”“学籍材料” 哪样都不能少。
港大:学校背景 + 实考成绩,缺一不可的 “双严筛选”
如果说前几年港大还会给非顶尖国际学校的学生 “成绩够就试” 的机会,那 25fall 的港大,已经彻底进入 “严格卡学校 + 死磕实考分” 的阶段。
有个咨询案例我印象很深:某二线城市国际部的学生,实考 2A1A,文书里还附了一段跟专业相关的科研经历(合作的还是国内不错的高校实验室),申请港大的社会科学专业,结果连面试都没拿到,直接收到拒信。后来我帮他复盘时发现,同期被港大该专业录取的学生,要么是北上广深 “神仙打架” 的顶尖国际学校(比如深国交、上实剑桥)的 3A选手,要么是带了 IBO 竞赛、AMC 金奖的 “硬核玩家”—— 成绩只是 “敲门砖”,学校背景带来的 “学术认可度”,现在成了港大筛选的隐形标准。
更有意思的是,以前总有人觉得 “有港籍就能放宽要求”,但 25fall 我遇到好几个港籍学生,实考只有 1A*,申请港大的工科,照样被拒。港大招生官私下聊的时候也提过:“现在港籍学生申请量越来越大,我们只能看硬成绩和背景,不会因为身份特殊降低标准。”
港科技:25fall “宽松” 不代表 26fall “好申”,2A * 是底线
港科技算是 25fall 港五里的 “意外之喜”—— 录取率比前两年明显上升,甚至有学生实考 2A*,没什么竞赛和科研,也拿到了工程类专业的 offer。
但我必须提醒一句:千万别把 25fall 的 “宽松” 当成 26fall 的 “常态”。港科的录取向来没什么 “固定规律”,前几年也曾出现过 “3A拒录” 的情况,25fall 的宽松可能只是当年申请量、生源质量的偶然结果。有个学生去年申请港科时,因为听说 “今年好申”,连文书都没好好改,直接用了申港大的版本,结果即使实考 2A,也被港科拒了;反而另一个实考同样 2A * 的学生,在文书里写了自己做的 “新能源小车设计” 项目,还附了实验数据,顺利拿到 offer。
所以哪怕 26fall 港科依旧 “友好”,2A也只是最低底线,想稳一点,要么提升成绩到 3A,要么把软背景(比如竞赛、项目)补上 —— 港科向来喜欢 “有动手能力、有专业热情” 的学生,光靠成绩 “裸申”,风险还是很大。
港中文 & 港城:别再当 “保底”!4A * 被拒不是特例
25fall 最让学生和家长 “破防” 的,其实是港中文和港城大。
很多人觉得 “港中文比港大、港科容易,港城大能当保底”,结果 25fall 里,实考 4A被港中文拒的、3A被港城大拒的案例,一点都不少。有个学生实考 4A*,还拿了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的一等奖,申请港中文的翻译专业,结果收到拒信时都懵了 —— 后来看了他的文书才发现,他只写了自己的成绩和竞赛,没提过任何 “为什么选翻译”“未来想做什么” 的内容,招生官可能觉得 “成绩好但没专业适配度”,直接 pass 了。
港城大也一样,以前 2A1A 申商科还能稳,25fall 里,有学生实考 3A,申请金融专业,结果收到的回复是 “竞争激烈,建议考虑其他专业”。这两所学校现在的录取逻辑越来越像港大:不只是看成绩,还要看你的 “匹配度”—— 比如文书里有没有体现对专业的理解,有没有相关的实践经历(比如实习、志愿者),甚至你的高中课程设置跟申请专业是否相关。所以 26fall 申请时,千万别把这两所当 “保底”,该准备的软背景、该打磨的文书,一样都不能少。
港理工:从 “点击即送” 到 “3A * 起步”,保底选项彻底消失
如果要选 25fall 港五里 “变化最大” 的学校,港理工绝对能排第一。
前几年港理工是什么情况?BBB(含中文)就能申到不错的专业,很多学生把它当 “最后退路”;但 25fall 完全变了天 —— 普通专业的门槛提到了 AAA(不含中文),热门专业(比如计算机、护理、设计)更是直接开出 3A的 condition。有个学生实考 AAA(不含中文),申请港理工的计算机专业,结果收到的 offer 里明确要求 “最终成绩需达到 3A”,他后来跟我说:“早知道港理工现在这么卷,当初就该多刷一门 A*。”
更关键的是,港理工现在也开始卡 “学校背景” 了。以前非国际学校、只是自学 Alevel 的学生,只要成绩够就能申;25fall 里,有学生实考 3A*,但因为是 “纯自学,没学校学籍”,直接被港理工拒了 —— 招生官的回复里提到 “需要完整的高中学业背景证明”,这也是以前港理工没明确提过的要求。
重点提醒:脱产 Alevel 慎选!4A * 也可能栽在 “背景材料” 上
之前总有人问我 “脱产考 Alevel,是不是比在学校读更容易冲港五?”,但从 25fall 的案例来看,脱产的风险越来越大。
有个学生脱产一年,实考 4A*,申请港科技的商科,结果材料审核阶段就被拒了 —— 原因是他报名的脱产机构 “开不出被港校认可的高中成绩单和预估分证明”,港科技明确要求国际生提供 “完整的高中阶段学业证明”,甚至把 “高中毕业证” 写进了 25fall 的申请要求里。这个学生后来只能补申其他地区的学校,白白浪费了一年时间。
所以如果真的想脱产考 Alevel,一定要先问清楚机构三个问题:1. 能不能开具有港校认可度的预估分?(不是随便盖个章就行,最好能提供往届学生的成功案例);2. 有没有正规的高中学籍?(部分港校会查学籍备案);3. 能不能协助拿到高中毕业证?(没有毕业证,港科技、港中文这类学校基本会直接拒)。现在很多小机构根本不具备这些资质,别到时候成绩考出来了,却因为 “背景材料不达标” 被港校拒之门外。
26fall 申请建议:别抱侥幸,早规划才是王道
最后总结一下:26fall 港五的竞争只会比 25fall 更激烈,以前 “成绩够就能上”“某所学校当保底” 的思路,现在已经完全行不通了。给 26fall 的家长和学生三个建议:
硬成绩尽早定目标:港大、港中文热门专业按 “4A*” 准备,港科、港城按 “3A*” 准备,港理工热门专业至少 “3A*”,普通专业 “AAA”—— 别等实考成绩出来了才发现不够,高一高二就该规划好每一门课的目标分数。
软背景别 “临时抱佛脚”:竞赛(比如 AMC、UKCHO、物理碗)、科研项目、实习、志愿者活动,这些不是 “可有可无” 的加分项,而是 “能不能过筛选” 的关键。比如申请商科,就去做金融相关的实习;申请理工科,就参与科研项目或科创比赛,让招生官看到你的 “专业热情”。
学籍和背景材料提前确认:无论是在学校读还是脱产,都要确保自己能拿到 “完整的高中成绩单、预估分证明、高中毕业证”—— 这些材料比成绩更 “致命”,一旦缺失,再高的 A * 也没用。
港五早就不是 “容易申” 的选项了,26fall 想上岸,只能靠 “硬成绩 + 软背景 + 合规材料” 的组合拳。别抱侥幸心理,现在开始规划,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