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 王娟娟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它赋予了国际中文教育新的发展机遇,也对做好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随着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各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化,国际中文教育在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助力务实合作中的价值愈加凸显,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重要意义。建议以深入调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语言教育需求为前提,通过“本土化与专业化并重”“国别化与立体化结合”“在地化与多元化并行”的方式解决好国际中文教育的“三教”(教师、教材与教法)问题,进而更精准有效地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本土化与专业化并重,强化中文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在共建国家当地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中文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中国外派教师在教学理念、方法和文化背景上虽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人员数量上短板明显。而本土教师熟悉当地法律法规、教育体制和学生需求,在提供更贴合实际的教学服务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文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应积极树立以本土中文教师为主体的育人理念,通过增加招收培养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来华学习中文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选派的“种子教师”等方式,强化“造血工程”语言人才的培养培训体系,分层分级培养培训会中文、具有中华文化认同感、可以用中文进行教学的当地师资队伍。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本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持续提升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生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育领域的格局,从事国际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汉语语言学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更应该具有数字素养和高效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建议结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发布的《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发布的《国际中文教师数字素养参考框架(2025年版)》和共建国家对中文教师的实际要求,搭建教学能力标准框架,构建完善的对外中文教师资格认证体系,为国际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明确的路径和规范。
国别化与立体化结合,提升国际中文教材质量
教材是中文国际教育的重要载体。不同国家的中文需求存在差异性,中文教材的使用视野应该突破汉字文化圈国家。建议基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实际语言需求,开发兼具国别化与立体化特征的中文教材。
国别化中文教材与通用型中文教材是“一纲多本”的关系。国别化教材的编写应以汉语基础知识和第二语言教学普遍规律为前提,以共建国家的外语教学标准为依据,根据不同国家的学习者类别、数量和学习需求,综合考量当地国情、民情,并结合学制学时,通过中外专家合编、当地出版社出版的方式进行开发,以提高教材的地域性和针对性。国别化中文教材除了遵循实用性、趣味性、科学性等编写原则,更应注重中国文化呈现的阶段性原则。初级阶段的中文教材可更多体现共建国家的地域性特征,中高级阶段的中文教材可适当增设更多与中国有关的历史人文介绍等,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习者的中文思维和中国文化认同感。
教材的立体化开发是提升中文传播速度的重要途径。主干中文教材与辅助性、拓展性教材相互配合构成立体化的教学内容:线下中文教材和录音、视频、电子教材相互配合呈现立体化的教学形式;线上中文慕课、手机端移动学习资源、交互式学习软件等相互配合提供立体化教学服务。
在地化与多元化并行,增强国际中文教学实效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中文学习者年龄层次和学习目的存在显著差异,这就要求国际中文教师须根据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在地化满足不同学龄阶段对中文的学习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考量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提供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面对低龄化的学习者,国际中文教师要根据其心理特征,在科学遵循其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游戏、故事等提高其学习兴趣,寓教于乐,重在增强学习者对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而面向成人学习者,国际中文教师应合理运用任务型教学法、产出导向法,强调“学中用,用中学,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学用无缝对接”,并将教学内容从通用中文延伸至商务中文、旅游中文、职业技能中文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我国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已积极展开“中文+职业技能”的教育培训,但此项目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建议相关工作开展应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紧密结合。在与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等领域合作密切的国家,比如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埃塞俄比亚等,可重点开展工程、技术和商务谈判等专业领域的中文课程;在文化旅游产业发达的国家,比如泰国、马来西亚、希腊、埃及、摩洛哥等,则可以侧重于旅游服务和文化传播方面的中文教学。这样有助于解决当地企业的雇员素质不均、中文能力有限、与中国企业业务沟通不畅等问题,也能够有效提升中文教学实效,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更多具有较高的中文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跨文化的理解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为江苏省重点智库“南京工业大学应急治理与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系2025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2025SJYB0162〉,南京工业大学2025年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2501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定了!第41个教师节这样庆祝
下一篇:清华大学求真书院发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