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江西财经大学的教师们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考核变革。这所高校在近期开展的教师聘期考核中,40名教师被降级,低聘率接近4%。
这一数据背后,是学校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坚定决心。根据“江西改革”微信公众号8月24日的报道,江西财经大学系统集成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在构建科学高效管理体系方面拿出了硬招实招。
传统的考核体系往往指标繁杂,江西财经大学大胆改革,将校属单位及教职工个人考核指标体系由过去的100余项精简到如今的5-7项。
这种“瘦身”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突出“重贡献、重影响、重质量、重实效”的价值导向。学校完善了高质量考核制度,深入推进科研评价、教学评价、学科专业建设评价等重要评价制度改革。
考核聚焦分类管理,建立了校属单位高质量考核、基层党建考核、处级干部年度考核等多维评价体系。这种改革释放了发展活力,激发了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
教师聘期考核是此次改革的重点。学校强化聘期考核,优化岗位设置,赋予学院自主制定特色任务指标的权限,实现“一院一策”。
按照能上能下、优化配置的思路,学校全面开展教师聘期考核。40人降级,低聘率接近4%——这个数字在高校人事改革中堪称力度空前。
真正实现了“有为才有位”的岗位动态管理,打破了高校长期存在的“铁饭碗”现象。
教师考核改革只是江西财经大学综合改革的一部分。学校从四个体系构建着手,推进全方位改革。
在权责清晰机构体系方面,学校优化行政机构设置,理顺学科学院关系,推进学院分类改革。通过改革,优化出18个处级干部职数,其中正处级9个、副处级9个。
学校重组了数字经济学院,分设信息管理与数学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等,成立了数字设计现代产业学院等多个新型机构。
在自主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学校推进学生管理制度创新,实施课程改革,健全多元化培养机制。构建了“1+3+N→100”“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加强“金课”建设和“金师”培养,加快淘汰“水课”和“水师”。
在支持全面创新体系方面,学校加大科研平台建设,推进产学研用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立北京高等研究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深圳研究院,与省直单位联合建设专家库。
江西财经大学的改革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学校与赣江新区进行深度合作,启动“1平台+N项目”建设。
引进优质企业进驻校园,构建“科技+产业+资本”深度融合的产学研全链条转化体系,企业合作共建经费近1亿元。
虚拟现实(VR)现代产业学院招生规模全国第一,“虚拟现实技术”专业获评软科“A+”专业。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学校在乡村振兴、金融风险控制等领域建立了科研方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新链接。与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打造的“防止返贫致贫乡村振兴大数据系统”,覆盖全省约900万户3400万农村人口。
江西财经大学的改革还在继续深化。按照“三三制”“三足鼎立”学科发展格局,学校正推动1/3财经学科、1/3社会学科、1/3信息学科协同发展。
这场从教师考核入手的改革正在产生涟漪效应。“能上能下”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人事管理机制。
当高校教师告别“铁饭碗”,真正实现“有为才有位”,教职不再是安逸的代名词——这将激发多少创新活力,带来怎样的教育质量提升,值得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