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是不琢磨着个人成长,那这几年可太容易混过去了。你想啊,高中时候有老师天天盯着,家长管着,目标就一个——考大学。可一进大学,突然没人催你起床,没人逼你写作业,课想上就上,不想上甚至能偷偷溜走。这时候要是还等着别人来安排,那毕业那天指定得慌。
就拿我身边同学说吧,有个室友刚入学那阵,天天窝在宿舍打游戏,课也不上,作业全靠抄。结果大一结束挂了三门,辅导员找他谈话,他还满不在乎,说“大学不就该轻松点吗”。可到了大三,看着别人手里攥着竞赛奖状、实习证明,他才慌了神,想补都来不及。你看,成长这事儿,没人能替你,错过了这段试错成本最低的时间,以后想改都难。
再说了,大学就是个小社会,很多事儿得自己扛。以前在家,水电费有人交,饭菜有人做,生病了爸妈带着去医院。可到了学校,灯泡坏了得自己换,医保报销得自己跑流程,跟室友闹矛盾了也得自己想办法和解。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儿,其实都是在练本事——练你怎么解决问题,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管理自己的情绪。
我有个学姐,刚入学时特别内向,跟陌生人说话都脸红。她知道这样不行,就逼着自己去竞选班委,报演讲社团。一开始上台紧张得腿抖,说话结结巴巴,底下同学都偷偷笑。可她没放弃,一次次练,后来居然代表学校去参加辩论赛,拿了奖。毕业找工作时,她凭着这股敢闯敢试的劲儿,打败了好多名校生,进了一家特厉害的公司。你看,成长不一定非得是考个高分,能突破自己的舒适区,也是天大的进步。
还有啊,现在就业多卷啊。每年几百万毕业生涌进社会,企业凭啥选你?光靠成绩单可不够。我表哥学计算机的,成绩中等,但他从大二就开始自己琢磨编程,跟着网上的教程做项目,还在论坛上帮人解决问题。毕业时,他带着自己做的几个小程序去面试,当场就被老板看中了。他说:“课堂上学的是理论,真要成长,还得自己动手练,知道自己到底能干啥。”
其实个人成长也不光是为了找工作,更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明白。大学这几年,你有大把时间去试错:可以去支教,看看不一样的生活;可以学个乐器,培养个爱好;甚至可以谈恋爱,尝尝心动和心碎的滋味。这些经历会慢慢告诉你,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见过有人因为参加志愿者活动,发现自己特别喜欢帮助别人,后来考上了公益组织的岗位;也见过有人在创业比赛里摔了跟头,才明白自己更适合安稳的工作。这些都是成长,是让你在未来的十字路口,能更坚定地选一条自己不后悔的路。
说白了,大学就像个缓冲带,让你在真正踏入社会前,有机会慢慢打磨自己。别总想着“等毕业再说”,等你真到了那个时候,生活可不会给你留试错的时间。趁现在,多学点本事,多懂点人情世故,多弄明白自己到底要啥——这才是对自己未来最负责的态度。毕竟,成长这事儿,从来都不晚,但最好的时机,就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