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妈
小区里的乐乐,才上小学三年级,却总给人一种“小大人”的稳重感——敢主动报名主持学校晚会,能帮老师管理班级纪律,遇到同学有矛盾还会主动调解。
有次和乐乐妈妈聊天,她说:“我没给孩子报什么领导力培训班,就是平时常跟他说几句话,没想到慢慢就养出了他的底气。”
养儿子就像种小树,除了浇水施肥,更需要用温暖的语言做“阳光”。那些看似平常的话,会悄悄在孩子心里种下自信、勇敢、有担当的种子,慢慢长成支撑他未来的力量。
1、“别怕,大胆试试,就算错了也没关系”——给儿子试错的勇气,他才敢主动突破
阿琳的儿子小宇,以前特别胆小——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不敢尝试新游戏,连买东西都要躲在妈妈身后。
有次幼儿园组织手工比赛,小宇明明想参加,却小声说:“我怕做不好,别人会笑我。” 阿琳没有催他“你要勇敢点”,而是蹲下来跟他说:“别怕,大胆试试,就算做得不好也没关系,妈妈会一直陪着你。”
在妈妈的鼓励下,小宇开始动手做手工——剪纸剪歪了,阿琳说“没关系,我们再剪一次”;胶水涂多了,阿琳说“下次少挤点就好啦”。
最后小宇的作品虽然不算精致,却也完成了比赛。从那以后,阿琳每天都会找机会跟小宇说“大胆试试”:小宇想学骑自行车,她说“别怕摔,妈妈扶着你”;小宇想尝试做早餐,她说“没关系,做坏了我们一起吃”。
慢慢的,小宇变了——敢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会尝试玩新的运动项目,甚至还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演讲比赛。
孩子的成长路上,总会遇到“没做过”“怕做错” 的事。一句“别怕,大胆试试”,不是纵容孩子鲁莽,而是告诉他们“你有试错的权利,妈妈永远是你的后盾”。
当孩子知道“犯错不可怕”,才会敢于突破舒适区,在一次次尝试中积累经验,慢慢变得勇敢又自信。
2、“这件事你主动承担了,妈妈为你骄傲”——肯定儿子的担当,他才会有责任感
楼下的张阿姨,孙子小远上二年级时,有次不小心把同学的文具盒碰掉了,笔撒了一地。小远当时有点慌,想悄悄溜走,张阿姨看到后,没有批评他“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而是走过去跟他说:“小远,把同学的东西捡起来,跟他道个歉,这件事你主动承担了,奶奶会为你骄傲。”
在奶奶的引导下,小远捡起文具盒,认真跟同学道歉,还帮同学把笔都整理好。
从那以后,张阿姨特别注意肯定小远的担当行为:小远帮邻居奶奶提菜,她说“你主动帮忙,真是个有担当的孩子”;小远主动把自己的玩具分给弟弟玩,她说“你懂得分享,妈妈为你骄傲”。
慢慢的,小远成了家里的“小帮手”——会主动帮妈妈扫地,会提醒爸爸下班记得买酱油,甚至在班级里,看到同学忘记带课本,还会主动把自己的课本借出去。
担当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次小事中培养出来的。当孩子主动承担责任时,一句“妈妈为你骄傲”,不是简单的表扬,而是让他知道“你的负责被看见、被认可”。
这种肯定会让孩子明白,“担当” 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从而愿意主动承担更多,慢慢成长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3、“没关系,这次没做好,我们一起找找原因”——接纳儿子的不完美,他才会有成长的动力
老周的儿子小航,上五年级时,数学考试考了65分,回家后躲在房间里哭,说“我太笨了,永远都考不好”。老周没有骂他“你怎么这么不用心”,而是走进房间,坐在小航身边说:“没关系,这次没做好,我们一起找找原因,下次努力就好。”
父子俩一起翻看试卷——有的题是因为粗心算错,有的题是因为知识点没掌握。
老周说:“你看,不是你笨,只是有些地方没注意,我们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下次肯定能进步。” 从那以后,小航每次考试失利,老周都会跟他说“没关系,我们一起找原因”;小航参加比赛没获奖,老周也会说“重在参与,我们从这次经历里学东西就好”。
慢慢的,小航不再害怕失败——考差了会主动跟爸爸分析试卷,比赛失利了会总结经验。到了六年级,小航的数学成绩不仅提到了90分,还主动报名参加了数学竞赛。
没有哪个孩子是完美的,孩子在成长中总会遇到“做不好”“没成功”的时刻。一句“没关系,我们一起找原因”,不是纵容孩子不努力,而是告诉他们“你不用追求完美,妈妈爱的是真实的你”。
这种接纳会让孩子卸下“必须优秀”的压力,在面对挫折时不自卑、不放弃,反而能以更积极的心态寻找改进方法,慢慢变得越来越优秀。
写在最后
养儿子从来不是“把他培养成完美的人”,而是用温暖的语言,帮他建立自信、培养担当、学会面对挫折。那些常挂在嘴边的“大胆试试”“妈妈为你骄傲”“我们一起找原因”,会像一束束光,照亮孩子的成长路。
当孩子敢主动尝试、有责任担当、能直面不完美时,他自然会成长为自信又优秀的人。
愿每个家长都能多对儿子说这些话,用语言的力量,陪孩子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
上一篇:千名通州少年寻脉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