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学生将迎来新版教材,新教材将更加重视思维和阅读!为了方便广大学生在暑假预习新学期的课本知识,我们整理了2025新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一电子课本,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希望对同学们的暑期学习有所帮助。
如需全套电子课本PDF版,请关注公众号“桃李科普”回复:“电子课本”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在线阅读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核心是从 “机械计算” 转向 “理解本质”,从 “被动解题” 转向 “主动思考”,重点培养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空间想象、实践应用四大核心能力。以下是分阶段、分维度的训练方法,适配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一、先明确:小学数学思维的核心训练方向
小学数学思维不是 “超前学难题”,而是围绕基础知识点,强化 “思考过程” 而非 “答案对错”。核心聚焦 4 个方向:
- 逻辑推理思维:从 “因为… 所以…” 到 “一步推理→多步连锁推理”(如从 “加法交换律” 推导出 “乘法交换律”)。
- 抽象概括思维:从 “具体例子” 提炼 “通用规律”(如从 “3+2=5、2+3=5” 概括出 “加法交换律 a+b=b+a”)。
- 空间想象思维:从 “实物 / 图形” 到 “抽象几何关系”(如从 “魔方” 理解 “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从 “折纸” 理解 “对称”)。
- 实践应用思维:从 “课本例题” 到 “解决真实问题”(如用 “百分数” 计算商场折扣,用 “面积” 规划房间布局)。
二、分年级:适配认知特点的思维训练重点
小学生的认知从 “具体形象思维” 逐步过渡到 “抽象逻辑思维”,训练需 “循序渐进不超前”:
年级阶段认知特点核心训练重点典型训练案例1-2 年级(低段)依赖实物、直观形象,注意力集中时间短1. 数感与运算意义(而非单纯计算)
2. 简单分类与有序思考
3. 初步空间感知1. 用小棒摆 “12”,理解 “1 个十 + 2 个一”(数的组成)
2. 把 “苹果、香蕉、铅笔、橡皮” 分类,说明分类标准
3. 用正方体、长方体积木搭造型,数小积木数量3-4 年级(中段)开始过渡到抽象思维,能理解简单规律1. 运算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2. 图形的特征与转化(如长方形→正方形)
3. 简单应用题的 “数量关系” 分析1. 用 “凑十法” 推导 “加法结合律”,而非死记公式
2. 用直尺和圆规画长方形,观察 “对边相等、四个直角”
3. 用 “线段图” 表示 “小明有 5 支笔,小红比他多 3 支,共多少支”5-6 年级(高段)抽象思维主导,能进行复杂推理和应用1. 分数、百分数的意义与实际应用
2. 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推导
3. 方程思想与复杂应用题建模1. 用 “分蛋糕” 理解分数的 “单位 1”,用 “增长率” 理解百分数
2. 用 “割补法”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推导面积公式
3. 用 “设未知数 x” 解决 “鸡兔同笼”“行程问题”
三、超实用:4 大核心思维的具体训练方法
1. 逻辑推理思维:从 “简单因果” 到 “链条推理”
逻辑是数学的 “骨架”,训练重点是让孩子说清 “思考步骤”,而非只给答案。
- 方法 1:“说题” 代替 “刷题”
- 做应用题时,让孩子用语言拆解:“这道题要算什么?需要先知道什么?为什么用加法 / 乘法?”
- 例:“超市有 15 箱牛奶,每箱 20 盒,卖了 100 盒,还剩多少?”
- 引导说:“要算剩下的,先算总盒数(15×20),再减卖掉的 100 盒,因为‘总数 - 卖出 = 剩下’。”
- 方法 2:“递推游戏” 练连锁推理
- 玩 “找规律填数”“图形接龙”,重点不是 “填对”,而是说清 “规律是什么”。
- 例:1, 3, 7, 15, 31, ?
- 引导发现:“3=1×2+1,7=3×2+1,每次乘 2 加 1,所以下一个是 31×2+1=63。”
- 方法 3:“反向推理” 破思维定式
- 从 “结果” 倒推 “条件”,比如 “一个数加 5,乘 2,等于 20,这个数是多少?”
- 用 “倒推法”:20÷2-5=5,理解 “逆运算” 的逻辑。
2. 抽象概括思维:从 “具体例子” 到 “通用规律”
数学的 “公式、定律” 都是抽象的结果,训练重点是让孩子经历 “从具体到抽象” 的过程,而非死记硬背。
- 方法 1:“动手操作” 提炼规律
- 用实物体验抽象概念:
- 学 “乘法分配律” 时,摆小棒:“3 组小棒,每组有 2 根红的 + 3 根蓝的,总数量可以是 3×2+3×3,也可以是 3×(2+3)”,直观理解 “a×(b+c)=a×b+a×c”。
- 学 “质数合数” 时,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2 个正方形只能拼 1 种长方形(1×2)→质数;4 个正方形能拼 2 种(1×4、2×2)→合数”。
- 方法 2:“错题归类” 找共性
- 让孩子整理错题时,标注 “错误类型”(如 “看错运算符号”“没理解‘单位 1’”“公式用错”),而非只抄错题。通过归类,孩子能概括 “这类题的易错点是什么”,形成通用警惕。
- 方法 3:“用自己的话” 重述概念
- 学完一个知识点,让孩子用通俗的话解释:
- 解释 “分数”:“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 4 份,吃了 1 份,就是吃了 1/4。”
- 解释 “正比例”:“走的路程越多,用的时间越长,而且路程 ÷ 时间 = 速度(不变),这就是正比例。”
3. 空间想象思维:从 “直观感知” 到 “抽象建模”
空间思维是几何学习的核心,也是后续物理、工程等学科的基础,训练需 “从实物到图形,从平面到立体”。
- 方法 1:“实物观察 + 画图” 结合
- 观察家里的冰箱(长方体),数 “6 个面、12 条棱、8 个顶点”,再画长方体的 “直观图”,标注长宽高。
- 用折纸做 “正方体展开图”,观察 “哪些面是相对的”,解决 “正方体展开图找对面” 的难题。
- 方法 2:“立体→平面” 转化训练
- 玩 “三视图游戏”:用积木搭一个造型,让孩子画 “从前面看、从上面看、从左面看” 的图形;反过来,给一张三视图,让孩子用积木搭出来。
- 方法 3:“生活场景” 关联几何
- 铺地砖时,观察 “用正方形地砖能密铺,圆形不能”,理解 “密铺的条件是内角和能凑成 360°”。
- 包装礼物时,计算 “需要多大的包装纸”,关联 “长方体表面积” 的实际应用。
4. 实践应用思维:从 “课本题” 到 “真实问题”
数学的最终价值是 “解决问题”,训练重点是让孩子明白 “数学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用的工具”。
- 方法 1:“生活中的数学” 任务
- 给孩子布置真实任务,让他用数学解决:
- 购物任务:“给你 50 元,买 3 瓶单价 8 元的饮料和 1 包 15 元的薯片,够不够?还剩多少?”
- 规划任务:“家里要铺地板,房间长 4 米、宽 3 米,地板砖边长 50 厘米,需要买多少块?”
- 方法 2:“跨学科” 融合应用
- 结合科学、语文等学科设计问题:
- 科学 + 数学:“植物每天长高 2 厘米,10 天后能长多高?”
- 语文 + 数学:“一篇课文共 300 字,小明每分钟读 20 字,读了 10 分钟,还剩多少字没读?”
- 方法 3:“开放性问题” 练发散思维
- 提没有 “唯一答案” 的问题,鼓励孩子多想办法:
- “用 10 元钱买文具,能买哪些组合?”
- “画一个面积是 12 平方厘米的图形,你能画几种?”
四、家长 / 老师避坑指南:训练思维的 3 个关键原则
- 不追求 “速度”,追求 “理解”
- 不要催孩子 “快算”,而是问 “你是怎么想的”。哪怕孩子算得慢,只要能说清思考过程,就是思维的进步。
- 不 “替代思考”,多 “引导提问”
- 孩子卡壳时,不要直接给答案,而是用提问引导:“这道题和我们昨天做的哪道题像?”“如果把‘小明’换成‘你’,你会怎么算?”
- 不 “只练难题”,重 “基础挖深”
- 思维训练不是 “刷奥数题”,而是把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点 “挖透”。比如 “20 以内加减法” 不仅要算对,还要理解 “数的组成”“加减法的意义”,这才是思维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