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茜茜毕业于复旦大学,从生物专业硕士到南京市金陵河西学校初中部的“蔡老师”,她喜欢化繁为简,设计有趣课堂,开发科学实验,把抽象的生物知识变“活”。从教6年多,当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现时,爱钻研的蔡茜茜又为她最爱的学生们上新教学新场景。
上课有了N个智能体“助教”
蔡茜茜站上课堂第一天起,就在探索如何打造交互式探究环境,引导学生开展互动式学习实践。“初中生物是以科学探究为基础的学科,教师通过选择合适的真实情境、设计恰当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又动脑的探究活动,这是该学科必不可少的教学过程。”
但是,热情满满的她遭遇了很多现实挑战:年轻的她实践经验不足,状况频出;一名教师对几十名学生,无法同时辅助多个小组的探究活动;一个班的学生学情层次多样,她很难对每个人提供个性化支持与反馈……
“AI的出现,让我有了N个‘助教’,‘双师’课堂成为常态,我和教学智能体并肩给孩子们上课!”蔡茜茜的互动课堂有了新转机,她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废寝忘食做学术课题的时光,全情投入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寻找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间的嫁接点,开发出一个又一个符合自己学生学情的教学智能体。
“农学家”来了!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金陵河西学校的大多数孩子从小生活在城市,以前蔡茜茜上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一课时,就会陷入苦恼:孩子们对农业种植没有感性认识,传统的教学无法提供大量的农业种植案例,也无法解答学生对书本上农业案例的细节追问。现在,蔡茜茜开发了教学智能体“农学家”,解决了难题!
“农学家”成了蔡茜茜好帮手,不仅能够旁征博引为同学们提供大量生动鲜活的农业案例,解答学生的疑惑,还会在师生提问中越变越聪明、反客为主,给学生布置情境任务,引导大家开展讨论探究。“我们的孩子们也越来越会提问,他们能分析智能体回答,继续追问,完成情境任务,在讨论交流中提升科学思维。”
蔡茜茜则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观察学生思维的提升,她会在后台关注每一个提问,并在活动结束后与学生一起分析小组中最关键的提问是哪一个;在小组活动中,哪位同学是问出关键信息的MVP,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AI的应用本质是延伸教育能力
在智能体的辅助下,蔡茜茜的课堂更加专业,学生的学习也更有深度、兴趣更浓厚。
例如,蔡茜茜开发的细胞学科学家施旺的智能体,能够检测学生实验结果。在观察动物细胞的实验课中,收集学生实验结果照片,上传给智能体,就能快速得到实验结果的评价与改进建议,让学生能快速调整、完善实验。
例如,在认识显微镜的课堂中,蔡茜茜开发了显微镜结构与原理教学互动课件,学生通过拼图小游戏加深对显微镜结构的认知。“在遗传学内容的教学过程中,AI小程序通过大数据模拟实验(如遗传概率问题)弥补传统抽签方法中样本量不足的局限,使数据更直观、科学。”
一学期下来,AI已经完全渗透到蔡茜茜的生物课堂:由AI创设的多种课堂情境,生动有趣,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抽象理论学生也不再犯难,而是积极通过AI找寻多方位多角度的理解途径;在教学智能体的带领下,学生主动探索更多生物学相关的知识,构建了科学探究的新路径。
蔡茜茜会将这些教学工具分享给同事们,鼓励大家一起创造更多基于解决课堂问题的AI教学产品,赋能高效课堂。她还计划针对新教材开发更多高效的AI教学工具,让学生能够打破砂锅问到底。
她说,AI的应用本质是延伸教育能力,而唯有依靠人的思考,才能让这一“延伸能力”发挥真正价值。
在金陵河西学校,这样的“超能教师”还有很多。小学部的陈玲,用几何动态软件直观演示,依托AI实时答题系统收集数据、抓难点;高中部的廖婧熠,在物理课上善用AI创新教学,点燃学子求知热情;国际部的陈兆霞,巧用AI覆盖教学全流程,减负增效又赋能学生,为英语教学创新提供可落地的实践参考……
这些教师的实践,正让AI与教育的融合从理念走向具象,他们用智慧与温度,引领每个孩子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周卉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