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下午2时30分,一场以“家校社共育与教师幸福力”为主题的教师专题培训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小学顺利举行。附小特邀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教育部关工委“五老”报告团首批聘任专家郑晓边教授莅临指导,为全体教师带来一场融合专业理念与心灵启迪的专题培训,开启新学年第一次暖心赋能之旅。
学术回归:同济人的教育情怀
作为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走出的教育专家,郑教授开场便深情回忆起在母校求学的岁月:"同济'同舟共济'的校训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论。在医学院,我们学习如何通过协作挽救生命;在教育领域,我们同样需要这种精神来培育生命。"他从医学与教育学的共通性出发,提出"教育诊断"概念,强调教师应像医生一样具备精准观察、科学评估的能力,同时要拥有温暖的人文关怀。
郑教授通过大量教学案例,详细讲解了"差异化教学策略""课堂互动优化"等实用方法,其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赢得阵阵掌声。"教育就是要发现每个孩子的唯一性,就像医生对待每个病人一样,需要个性化方案。"这番比喻让在场教师深有感触。
附小特色:传承同济医学基因的创新实践
作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小学,学校充分发挥医学院资源优势,将医学特色与教师发展深度融合。在此次培训中,郑教授以“如何成为有幸福力的教师”为主题,结合自身从医学生到教育专家的生涯发展历程,以及作为学者、教师、家长等多重角色体验,分享了独具医学特色的教师成长路径。
郑教授从“生命效能”视角出发,提出“教师职业生态平衡”理论。他巧妙借用医学中的“身心一体”概念,强调“教师的幸福感源于职业与生活的和谐共生”。通过解析教师职业倦期的“症状”与“病理”,他开创性地提出“五心十法”幸福力提升方案:以“信心”对标医学中的“免疫系统”,帮助教师建立职业抗压能力;用“知心”参照“诊断学”,提升师生沟通效能;“耐心”如“康复治疗”,重在持续滋养;“宽心”似“心理处方”,学会释放压力;“细心”堪比“临床观察”,关注教育细节。
“正如医学强调预防重于治疗,”郑教授表示,“教师的幸福力建设也需要提前干预、系统维护。”他分享了多个基于医学院研究的案例,展示如何通过“正念冥想”“情绪日记”等医学心理学方法,帮助教师提升心理韧性。
社区支持:构建教育共同体的坚实后盾
社区杨书记充分肯定附小在“医教结合”方面的探索成效,表示社区将继续大力支持学校发展,共同建设“医教结合实践基地”,拓展学生社会实践平台,深化“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
汪校长回应并强调,附小将继续依托同济医学院资源特色,更加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与职业幸福,构建“家校社”协同支持系统,助力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实现自我成长与幸福提升。
展望新程:以医学特色共创教育未来
培训尾声,刘副校长总结指出,本次培训既是一次专业的引领,更是一次心灵的滋养。新学年,学校将进一步深化“幸福教师”体系建设,将医学与心理学资源融入教师日常发展机制,持续提升教师的归属感、成就感与幸福感。将此次培训的所学、所感、所悟,转化为教学工作中的智慧与能量,在成就学生、携手家长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关照自我,收获那份属于教师独有的、充盈而持久的职业幸福。
讲座在温馨而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附小将以更积极的心态、更专业的举措、更幸福的姿态,携手家长与社区,共同书写立德树人的新篇章。
上一篇:昌吉州实验幼儿园准东分园开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