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单元很不好教。教学目标的解读界定,教学方法选择都是难点。9月2日,我做了一点尝试,用两节课(每节35分钟)教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夜间飞行的秘密》。淑贵听了,当天写出评课。思考还没结束,实践继续进行。9月4日,再上一节别样的《普罗米修斯》。】
杜淑贵
听朱老师《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和《夜间飞行的秘密》两节课,能清晰感受到课堂节奏紧凑、目标落地扎实,学生在35分钟内既能深入理解文本,又能熟练掌握“提问”这一核心能力,效率之高值得深思,其关键在于三个维度的精准把控。
首先,朱老师始终聚焦目标,精准提问且优选教学内容,让课堂无冗余环节。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第五课)教学中,他紧扣“针对内容提问”的核心目标,先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关于五粒豌豆的各类问题,再快速筛选掉“课文中可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留下“为什么最后一粒豆像囚犯却长得特别好”“为什么小豌豆会被称为小花园”等有探究价值的核心问题,并将其清晰分为“读局部内容可解决”与“读全文需思考解决”两类,带领学生结合文本细节层层拆解。到了《夜间飞行的秘密》(第六课),目标自然过渡到“针对写法提问”,从字词、句子到篇章逐步深入:字词层面对比“清朗”与“晴朗”,通过“日字旁表白天”“清朗显夜间清冷”的分析,帮学生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精准运用;句子层面聚焦“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引导学生对比“删掉前后的句意差异”,明晰该句通过“即使……也……”的关联,强化蝙蝠飞行的灵巧;篇章层面则聚焦“为什么课文没有具体写后面两次实验”,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后两次实验方法、结果相似,详写第一次更突出重点”的结论,掌握科普文详略安排的逻辑。整个过程目标明确,提问精准,每一分钟都围绕核心任务推进。
其次,朱老师注重单元整体性,以大支架搭建梯度训练,让学生思维循序渐进。两节课虽文本类型不同,但始终围绕“提问方法”这一单元核心展开,形成完整的能力进阶链条。《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童话故事,他通过解读“有个绿东西从窗玻璃旁边探出头来……你现在有一个小花园了”这类句子,引导学生感受“生机”“希望”的象征意义,理解母亲对女儿战胜病魔的鼓励,聚焦“针对内容提问”的基础训练,指向主题升华。而《夜间飞行的秘密》作为科普小品,在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表达的准确性,最后抛出“课文要写夜间飞行的秘密(飞机),为什么还要大量篇幅写蝙蝠”的问题,既让学生掌握“雷达发明受蝙蝠启发”的科学知识,又深入探究“以蝙蝠为切入点解释飞机秘密”的写作逻辑,实现从“内容理解”到“写法探究”的难度提升。这种设计让第五课成为“针对内容提问”的学习与巩固,第六课在此基础上拔高,让学生思维发展更深入、更广阔,单元知识点训练扎实且有层次。
最后,朱老师始终以学生认知水平为起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用鼓励式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他的教学环节遵循“由浅入深、由整体到细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先让学生自主提问,再对问题归类,接着读课文解决问题,最后找细节深入探究,完全以学生的思考为核心;《夜间飞行的秘密》的板书与思维导图更是清晰体现学生思维的细化——先呈现“针对内容提问(分局部、全文)”“针对生活经验提问”“针对写法提问”三大方向,再聚焦“针对写法提问”,拆解出“字词(为什么用这个词)”“段落(为什么这个句子不能省略)”“文章(为什么没写什么)”三个维度,每一个问题都贴合学生认知需求,而非教师的单向灌输。同时,朱老师擅长用真诚的肯定激发学生自信:当学生误将“即使……也……”句理解为夸张句时,他没有直接否定,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追问“为什么会让你觉得夸张呢”,既保护了学生的表达欲,又巧妙引导学生理解“强调句式”的作用;当学生提出“为什么用‘横七竖八’”的问题时,他连用三个“特别好”肯定学生的发现;在篇章提问环节,他用掌声称赞学生“善于思考”。这种鼓励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乐于探究,即便面对难度较高的课文,也能高效投入学习。
朱老师的课堂效率,本质上是“目标精准化、训练梯度化、学生主体化”的结果。他没有追求课堂形式的花哨,而是紧扣文本特点与学生需求,将“提问方法”这一核心能力拆解成可操作、可进阶的学习任务,再用鼓励式教学点燃学生的主动性。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了知识与方法,更培养了他们深度阅读的思维习惯,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也为我们探索高效课堂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好的课堂,从来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基于精准设计、围绕学生成长的“共学场”。
这些书,值得一读。
【提问单元很不好教。教学目标的解读界定,教学方法选择都是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