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学期的开始,不少孩子出现了分离焦虑的情况,让家长们忧心不已。对此,儿童心理专家指出,分离焦虑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家长应正确认识并积极应对。
“每年开学季,我们都会接诊不少因分离焦虑前来咨询的孩子和家长。”珠海市儿童心理行为中心专家、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科负责人陈强介绍,分离焦虑通常在孩子6个月至3岁时较为常见,尤其是刚进入幼儿园或小学的孩子。当孩子与熟悉的家人或环境分离时,他们可能会出现哭闹、拒绝上学、情绪不稳定、食欲不振、睡眠问题等表现。
孩子分离焦虑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情绪上,出现哭泣、发脾气、暴躁易怒、情绪低落、过度黏人的情况;言语上,反复乞求“不要走”,抱怨身体不适(如头痛、肚子痛),还会询问父母的去向和归来时间;行为上,拒绝去学校,紧紧抱住父母不松手,拒绝独处,甚至出现退行行为(如尿床、吃手指、要奶瓶);身体上,由于紧张焦虑,可能引发食欲不振、睡眠问题(失眠、做噩梦)、胃肠不适等躯体化症状。
陈强表示,孩子出现分离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环境的变化,新的学校、新的老师、同学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对家人的过度依赖,孩子习惯了家人的陪伴,突然分开会让他们缺乏安全感;孩子自身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弱,难以应对分离带来的压力。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缓解分离焦虑呢?专家给出了以下建议:
一、开学前:提前“预习”。1.积极心理建设:用轻松、积极的口吻与孩子谈论学校。例如:“宝宝长大了,真厉害,都能上幼儿园啦!”“学校里有好多好玩的玩具,还有会唱歌的老师呢。”2.熟悉环境:若条件允许,提前带孩子到学校周边走走,熟悉一下路线和周边环境。3.阅读相关绘本:借助《魔法亲亲》《阿文的小毯子》《我爱幼儿园》等绘本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产生共鸣并找到解决办法。4.演练短暂分离:在家中可以和孩子玩“躲猫猫”游戏,或者尝试短时间将孩子交给其他值得信赖的照料者,让孩子理解“分开”和“重聚”的概念。
二、送学时:温柔而坚定。1.建立告别仪式:一个温暖的拥抱、一次击掌,或是一个专属的“魔法亲亲”,简短且愉快的告别仪式能为孩子带来确定感与安全感。家长切记不可偷偷溜走,这会严重损害孩子的信任感,加重其焦虑情绪。2.态度坚决,语气温柔:家长可以尝试清晰地告知孩子接送时间,例如“妈妈下午4点肯定会来接你”。送学后及时且微笑地离开学校,因为家长的迟疑和不舍会给孩子传递出焦虑情绪。3.信任老师:把孩子交到老师手中后,请相信老师的专业能力。他们会运用恰当的方法安抚孩子。
三、放学后:高质量陪伴。1.准时接娃:开学初期,尽量准时或提前一点接孩子,这能极大地增强孩子的安全感,让他们坚信“爸爸妈妈说的话是可信的”。2.积极沟通:接孩子时,多问一些积极正向的问题,例如“今天玩了什么有趣的游戏?”“结识了哪个新朋友?”,而非“今天哭了吗?”“有人欺负你吗?”。3.给予额外关爱:开学初期,孩子情绪消耗较大,回家后请给予他们更多耐心的陪伴以及身体上的接触(如拥抱、抚摸后背),为他们补充“心理能量”。
专家强调,孩子出现分离焦虑并非“不听话”或“任性”,而是对陌生环境和未知情况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这是儿童发展的正常阶段。大部分孩子的分离焦虑会在几周内随着对环境的适应而逐渐缓解。但是,如果孩子的分离焦虑情绪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甚至出现频繁呕吐、剧烈腹痛、持续失眠、常做噩梦情况或拒绝参加任何家庭以外的社交活动,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专业的评估和干预,帮助孩子尽快克服分离焦虑,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新学期,孩子和家长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家长们要以正确的心态和方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让孩子在新的学期里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