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餐模式升级、优化审批服务、强化监督检查……新学期伊始,为切实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广大师生饮食安全,通州区市场监管局提前部署,通过多项举措全面护航副中心校园食品安全。
供餐模式迭代升级
学生可享便捷安全餐食
“叮铃铃……”中午十二点的下课铃声刚响,东方小学的学生们就闻到了食堂飘来的饭菜香。此时,校内“微厨房”里,厨师们正将从“中央厨房”配送来的净菜和半成品快速翻炒,15分钟后,宫保鸡丁、清炒时蔬等热气腾腾的菜品便被端上餐桌。
这是今年秋季新学期东方小学启用的“中央厨房+微厨房”供餐模式的生动场景。相较于传统校园食堂的分散式供餐模式,“中央厨房+微厨房”采用“集中管控+分布式服务”的全流程封闭管理体系,不仅减少了食材在校园内的加工环节,有效降低微生物污染风险,还显著节约了学校食堂的场地、设备及人力成本。此外,通过区市场监管局的“阳光餐饮系统”,AI技术可实时追踪中央厨房与各微厨房的加工操作全流程,真正实现“总部风险控源头,微厨安全可追溯”,让师生吃得安心,家长倍感放心。
据了解,为推动校园供餐品质提升,今年暑假期间,通州区市场监管局组建专业帮扶队伍,为学校提供从政策解读到技术实施的全链条指导。目前,北京市第五中学通州校区、梨园镇中心小学已完成食堂布局调整与业态变更,成功取得“学校食堂(含集体用餐配送)”资质,实现跨校区集约化、标准化供餐;东方小学的“中央厨房+微厨房”改造也顺利落地。三项升级举措累计惠及辖区2800余名学生。
审批服务“加速度”
助力高校食堂如期投用
随着新学期的到来,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迎来了首批新生,校园食堂的如期投用成为保障师生正常生活的关键。而这背后,离不开通州区市场监管局“提前介入、精准指导、高效审批”的暖心服务,通过将优化营商环境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为高校食堂“抢”出了宝贵的筹备时间。
“我们校区今年9月首次开学,食堂要是不能按时投用,几千名师生的吃饭问题就成了大难题。”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后勤负责人回忆起食堂筹备初期的情况,仍有些感慨。了解到高校的迫切需求后,通州区市场监管局开辟了审图绿色通道,指派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专项对接,对高校食堂的平面布局图等进行预先审核。
“针对发现的问题,如不符合规定要求,易造成交叉污染等情况,工作人员会及时与高校沟通,‘一次性’提出完善意见。”通州区市场监管局餐饮科副科长彭琼婧说,从提交材料到最终拿证,全程耗时较常规流程缩短了一半,为食堂后续的设备调试、人员培训、食材采购等工作预留了充足时间,确保高校食堂能够如期投入运营,实现了从“办证提速”到“保障到位”的延伸。
监管“全覆盖”发力
严守校园食品安全底线
根据计划,在开学后三周内,通州区市场监管局将组织力量对辖区内所有学校(幼儿园)食堂、食堂承包经营企业及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实现全覆盖监督检查,并同步扩大对校园周边餐饮单位的检查范围。
针对部分规模较小、成本控制压力大的民办学校,通州区市场监管局还计划开展食品添加剂专项监督抽检,重点防范简化操作流程、使用廉价添加剂等风险,严厉查处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进一步筑牢民办学校食品安全防线。
“校园食品安全无小事,容不得半点马虎。”通州区市场监管局餐饮科科长王伟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强化部门联动与常态化监管,不断推动副中心校园餐饮服务质量升级,为广大师生营造更加安全、放心的就餐环境,以实际行动守护校园食品安全底线。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记者:谢佳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