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美国政坛与教育界同时投下一颗重磅炸弹: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 禁止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并要求现有数千名留学生必须在72小时内转学,否则将面临合法身份被取消的风险。
这一纸禁令,不仅让哈佛陷入空前危机,更在全球学术界掀起轩然大波。
哈佛国际学生遭全面封杀
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声明,哈佛大学的“学生和交流访问学者项目”(SEVP)认证被即刻吊销。
这意味着,2025-2026学年,哈佛将彻底丧失招收持F类学术签证及J类交流签证国际学生的资质。 更严峻的是,目前在校的6800名国际学生(占学生总数27%)必须在规定期限内转学至其他合规院校,否则将失去在美国合法居留的资格。
“这是对哈佛的精准打击,更是对全美高校的警告。”国土安全部长诺姆在声明中直言,“招收国际学生是一项特权,而非权利。”她强调,哈佛因“纵容反犹主义”“不配合调查”等理由被剥夺特权,而这一决定将成为“全国大学的警示”。
从资金冻结到身份威胁
特朗普政府与哈佛的对抗早已埋下伏笔。
2025年3月,政府要求哈佛关闭“多元化、平等、包容”(DEI)项目,并整改招生标准,遭拒后冻结其22亿美元联邦拨款及6000万美元合同款。
4月,哈佛校长艾伦·加伯公开回击: “任何政府都无权规定大学该教什么、招谁!”
随后,哈佛将政府告上法庭,指控其“以资金为筹码干涉学术自由”。
然而,特朗普的报复远未结束。
5月22日禁令发布后,他再次威胁称,若哈佛不提交国际学生“非法活动”记录,将考虑撤走30亿美元拨款,甚至剥夺其免税地位。
中国学生首当其冲
数据显示,哈佛现有国际学生中,中国留学生达1365人(含本科生53人),占比最高。
禁令一旦实施,这些学生将被迫中断学业,或面临转学困境。
“我们成了政治博弈的筹码。”一名哈佛中国留学生表示。
教育界担忧,此举将加速国际人才流向英国、加拿大等国。
剑桥大学副校长直言:“若美国持续收缩国际教育大门,全球人才格局将迎来结构性调整。”
哈佛誓言“血战到底”
面对禁令,哈佛迅速反击。
5月23日,校方在马萨诸塞州联邦法院提起诉讼,指控政府行为“违宪且报复性”,并申请临时禁令以维持学生身份。法院随后裁定,在听证会前“维持现状”,禁止政府终止国际学生签证。
然而,特朗普政府态度强硬。诺姆在福克斯新闻采访中暗示,更多高校可能面临类似审查。白宫发言人更宣称:“联邦资助是特权,哈佛未能满足要求。”
美国高等教育价值观之争
这场冲突的本质,无疑是政治权力与学术自由之间一场激烈的正面交锋。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格局中,政治权力与学术自由之间的关系向来微妙且敏感。
特朗普政府以所谓的“反犹主义”为借口,试图将高校纳入其严密的管控体系之中。这种行为并非偶然,而是其长期以来试图强化政治影响力、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之一。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类似的政治干预学术的情况屡见不鲜。
在某些时期,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对学术研究和教育进行过度的干预和限制。而此次特朗普政府的举动,无疑是这一历史现象的又一次重演。
哈佛,这所享誉全球、拥有深厚学术底蕴和悠久历史传承的高等学府,则不幸成为了特朗普政府“杀鸡儆猴”的标本。哈佛一直以来秉持着开放、包容和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在众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特朗普政府却无视哈佛的卓越贡献和独特地位,强行将其作为树立权威、威慑其他高校的典型。这不仅对哈佛的学术自由和声誉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也在整个教育界引发了广泛的担忧和恐慌。
许多学者担忧,若这种政治干预的趋势得不到遏制,未来高校的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将受到严重制约,进而影响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如果国际学生被异化为政治筹码,损害的不仅是哈佛的财务健康,更是美国作为全球学术中心的公信力。”哈佛经济学教授杰森·福尔曼指出。而中国外交部回应称:“反对将教育政治化,将坚定维护海外学生权益。”
未来走向:哈佛能否绝地反击?
目前,哈佛已启动紧急机制,为学生提供转学指导,并呼吁全球高校“接收被困学子”。
东京大学等国际高校已宣布,将为哈佛学生开辟“专门通道”。
但这场博弈远未结束。
5月29日,法院将举行听证会,裁决哈佛禁令的合法性。
而特朗普的威胁仍在继续: “哈佛若不妥协,我们将采取更多行动。”
结语
从冻结资金到吊销签证,特朗普政府对哈佛的“组合拳”堪称史无前例。
这场风暴不仅关乎一所顶尖学府的存亡,更将重塑全球学术自由的边界。
正如哈佛校长加伯所言:“这是对教育底线的挑战,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战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