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9月3日,浙江工业大学开学典礼天降大雨。两名新生自发冲上台为校长撑伞,两把伞之间留出的缝隙,恰好让雨水精准地浇在了校长头上,被网友们戏谑地冠以“双一流(淋)”的称号,并迅速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网络讨论的底色是温暖而善意的,反映了人们对真诚情感和本真教育的追求。
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看,校长拒绝工作人员递上的雨衣,坚持在雨中为新生演讲,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与负责,而学生主动上台为校长撑伞,是出于对校长的敬爱,尽管撑伞“技术”欠佳,但学生的真心与质朴尽显无疑。这种未经雕琢的师生互动,没有刻意的安排和表演,是一种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让人们看到了师生之间的“双向奔赴”,诠释了教育应有的温度,故而能够触动人心,也更能赢得尊重。人们对“与生同淋”的校长和两位“好心办坏事”的学生报以会心一笑。
从教育的本质来看,在当下这个追求精致和完美的时代,很多教育活动都显得过于形式化和程序化。而浙工大这场雨中开学典礼,以一种“不完美”的方式,撕开了完美的包装,展现了教育的本真。校长被淋湿的衬衫,学生笨拙的撑伞动作,都让人们看到了教育中真实的一面,即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触碰,是师生之间自然的善意和温暖的关怀,这也正是该画面能够打动众人的深层原因。最后,校方果断取消后续活动,将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则是一种务实、人性化的管理决策。
从网络传播的特点来看,学生撑伞导致校长“被雨水精准淋湿”,这种“好心办尴尬事”的反差,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视觉冲击力,“双一流(淋)”的内涵契合了网络传播中“萌蠢即正义”的幽默逻辑。与一些精心策划、追求完美的场景相比,这个有点尴尬、有点狼狈却又无比真实的“名场面”,没有精致的安排,没有刻意的“作秀”,只有一位愿意与学生共担风雨的师长,一群心怀质朴善意的学子,和一个以人为本的学校,因此更具新鲜感和话题性,容易引发网友的共鸣和调侃,从而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真实的“狼狈”,胜过刻意的“完美”。这场不完美的雨中演讲,之所以能与网友形成气氛欢快的互动,这背后,恐怕折射出的是公众对“求真务实”、拒绝特权、回归本真的深切渴望与高度认同。这场“双一流”的大雨已然过去,但它所激发的关于大学精神、教育本质的思考,值得我们长久回味。
原标题:《文汇时评 | 一场“双一流”的大雨,为何反而透出暖意》
栏目主编:杨逸淇 文字编辑:任思蕴 孙欣褀
来源:作者:晓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