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余嫚雪
漫画家、插画家、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阮筠庭推出的漫画集《春晖》,被新京报推选为2025年度全国十二本评委和编辑部推荐好书。《春晖》中的老师和同学的对话和相处场景,走心接地气,受到青年读者欢迎。书中提出了许多看待师生关系和教育的新角度,“老师也是一个人”“成长,是有正确答案的吗?”“教育,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吗?”
8月30日,长江讲坛开讲之前,阮筠庭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谈创作感受时说,在《春晖》中,老师主动放弃权威角色,卸下自我防御,以坦诚、脆弱、敞开的姿态与学生相处,聚焦“人与人作为个体的真实看见”,而非角色束缚。在审美表达上,她有学习借鉴丰子恺的表达方式。不仅是画面上的“中国式审美、松弛闲趣”,更在主旨上契合——对众生的慈悲、平等心,以及对弱者的关爱悲悯。
阮筠庭(长江讲坛供图)
阮筠庭自1997年开始漫画生涯,是一位在漫画界和学术圈内耀眼的艺术家兼教育工作者,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委会评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新漫画十佳代表人物”。此前,她还出版有漫画作品《绘羽》《画夜》《空色彩虹》《月亮短歌》等。
在长江讲坛互动环节,有读者提问她:“自己常常画了两笔就不知道怎么进行下去,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漫画家?”阮筠庭回答说:“每个人都要打造自己的‘终身学习大学’,做自己人生的校长。”
她提出,“终身学习”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以兴趣为校徽、以试错为课程表的长期实践。我们不必困于过往的学历标签——哪怕上过美院,想学漫画仍可从零自学;即便没有专业背景,对跳舞、交流的热爱也能成为独特的“专业方向”。在每个人的“终身学习大学”里,自己拥有绝对的主导权:按自己的兴趣开设课程,不必被固定大纲束缚;全网全球优秀的人都是潜在老师,喜欢某位漫画家就研究他的作品与采访,对水彩感兴趣就找网络课程、专业书籍,主动链接最适配的知识资源;学习节奏完全自主,感兴趣的领域可以深耕到“博士后”,学一阵觉得乏味也能随时停更,没有“必须完成”的压力,只有“愿意探索”的动力。更珍贵的是,这所“大学”的最终目标,是让热爱与生活共振。它无关职称、成就或年龄,哪怕退休,也能在新的“课程”里遇见更鲜活的自己——毕竟,终身发展的尽头,从来不是“完成”,而是“持续生长”。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