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再现】
(25-26高三上·广东·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工匠打磨玉器时,总要留几分“余地”——玉雕上的云纹故意刻得稍浅,说是“便于后期调整神韵”;老师傅教徒弟砌墙,要求每块砖缝多留半毫米,笑称“给热胀冷缩留个活口”……这些“不做满”的智慧,在生活里也处处可见:画家在留白处藏意境,棋手在落子时留退路……人们总怕不够周全,却往往忽略,那些为“意外”留出的空间,恰是让事物更长久的智慧。
如果我们给生活也留一点“空隙”,会怎样呢?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论述性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详解】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以工匠留余地、艺术创作留白等具体场景为引,呈现“不做满”的实际做法,再揭示“空隙”对事物保持活力的重要作用,引导考生体会“空隙”所蕴含的生活智慧与生存哲学。
命题旨在引导考生摆脱“必须尽善尽美”的思维定式,理解“空隙”并非疏漏或妥协,而是一种为事物发展预留的弹性空间,是让生活更具适应性与可持续性的智慧选择,进而学会在生活中主动创造并正确对待这样的“空隙”。
写作时可从以下角度切入:结合具体生活场景(如学习中允许计划调整、人际交往中保留边界)阐释“空隙”的价值;分析“不留空隙”的弊端(如过度掌控导致僵化、苛求完美引发焦虑等);探讨如何为生活“留空隙”(如接纳遗憾、给予他人空间、保持成长弹性等)。需注意应将抽象的“空隙”理念与自身经历、社会现象结合,避免泛泛而谈。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引用材料中“玉雕留纹”“砌墙留缝”的案例,提炼“不做满”的智慧,提出观点,给生活留空隙,才能让人生更从容、更长久。分论点1:给成长留空隙,是为自我沉淀留时间(结合学习、工作案例,对比紧绷与松弛的不同结果)。分论点2:给关系留空隙,是为情感保鲜留距离(结合亲情、友情案例,用“刺猬法则”论证)。分论点3:给规划留空隙,是为应对意外留韧性(结合人生选择、危机处理案例,用“求缺哲学”论证)。结尾总结“空隙”不是“空白”,而是生活的“弹性空间”,呼吁在追求圆满时,学会留一点空隙,让人生更长久、更从容。
立意:
1.留有余地,是生活的韧性哲学。
2.给成长留白,在不完美中抵达成功。
3.“空隙”不是妥协,而是长久的智慧。
4.接纳“意外”,让生活在弹性中延伸。
【例文导写】
留隙,让生命在弹性中生长
当现代人被“内卷”裹挟着追求极致效率,被“完美主义”捆绑着不敢有丝毫松懈时,或许我们更该重思“留隙”的哲学。给生活留一点空隙,不是消极的妥协,而是让事物获得长久生命力的智慧,更是让生命在张弛有度中绽放韧性的艺术。
给生活留隙,是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审美境界,让作品在留白处生长出无限可能。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从不将纸面填满,总有几竿疏竹映着空白的天幕,观者却能从留白中想见风动竹摇的生机;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刻意在粉墙黛瓦间留出一方天井,雨水滴落时,光影与水声便在这空隙中交织成流动的诗。倘若艺术家一味追求“满”,将画面填得密不透风,将空间塞得毫无余地,作品便会失去呼吸感,如同被束缚的舞者,再难展现灵动的神韵。艺术的魅力,正在于给欣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隙,让作品与观者共同完成创作的闭环。
给生活留隙,是科学探索中“容错试错”的理性智慧,让真理在包容中逐渐清晰。量子力学的发展史上,玻尔的“哥本哈根学派”从不将理论框架封死,反而为新发现预留修正空间:当爱因斯坦提出“EPR悖论”质疑量子纠缠时,玻尔没有急于反驳,而是以开放的态度接纳争议,正是这种“不做满”的学术胸怀,让量子力学在一次次质疑与修正中愈发完善。反观20世纪中叶的苏联生物学界,李森科坚持“米丘林遗传学”的绝对正确,不容许任何不同声音存在,将科学探索的空隙完全堵死,最终导致苏联生物学研究落后西方数十年。科学的本质是探索未知,而未知永远充满意外,若不给理论留有余地,不给错误留容错空间,科学便会沦为僵化的教条。
给生活留隙,更是人生修行中“张弛有度”的生存艺术,让生命在弹性中抵御风雨。敦煌守护者樊锦诗在戈壁中坚守五十余年,每天都会留一小时在莫高窟的崖壁下静坐,看夕阳漫过佛龛,听风沙掠过壁画。正是这一小时的空隙,让她在枯燥的学术研究中保持清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初心。倘若一个人始终处于“满负荷”状态,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终会在某一刻因无法承受压力而崩断。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漫长的马拉松,适当的“空隙”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为下一段路程积蓄能量。
或许有人会说,在竞争激烈的当下,“留隙”意味着落后,“满”才是追求卓越的态度。但真正的卓越,从不是用“满”来堆砌的:就像成熟的稻穗总会低垂,因为它懂得给饱满的颗粒留一点谦逊的空隙;就像参天的大树总会疏枝,因为它知道给阳光雨露留一点渗透的空隙。当我们学会在忙碌中留一刻宁静,在坚定中留一分灵活,在追求中留一点包容,生命便会在这弹性的空间里,生长出更长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