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 月,兰州大学大气科学专业的我,在复旦学硕缩招与数学考砸的双重打击下,对考研初试彻底绝望。从大一起,我就将读研定为目标,希望通过深造进入离家近的气象局,获得一份稳定体制内工作,可考研失利让这条路戛然而止。
不甘心被动等待的我,寒假决定转战求职。凭借 985 本科学历,我在多个人才引进和储备人才招聘中闯过初面与笔试。2 月末,兰州大雪封路,我辗转出租车、地铁、城际列车,甚至冒雪冲进机场赴终面,却因 “双 9 研究生” 的学历门槛,只得到面试官一句温和的 “谢谢参与”。
春招时,我在体育场继续奔波。一家专业对口公司的线上面试很顺利,但到手薪资扣除房租和生活费后所剩无几,且月休仅 2 天、工作强度大;浙江几家机场气象预报员岗位虽抛来橄榄枝,却也面临微薄薪资与高强度倒班的落差。
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我清晰意识到学历壁垒的坚硬 ——985 本科光环在高门槛竞争前太过单薄,硕士学历才是更具分量的 “敲门砖”。
我开始思考未来方向:二战考研虽有逆袭信心,但国内学硕三年学制的时间成本与竞争不确定性让我犹豫。
这时,留学进入了我的视野。在同学推荐与家人支持下,母亲线下考察多家机构后,认为指南者留学的张老师 “态度好,很专业”。2024 年 6 月初,毕业季的我正式签约指南者,开启留学之路。
签约时 24Fall 申请季已落幕,与张老师沟通后,我决定 GAP 一年冲击 25Fall,目标锁定离家近、学术声誉高的港三新二,尤其心仪新国立(NUS)。因港新无完全对口的大气科学硕士项目,张老师结合我强理科、多数据分析与环境系统研究的背景,为我定位 “环境” 和 “数据” 两个适配方向。
文书创作是重点,我梳理学术经历、项目感悟与未来规划,指南者团队则针对性打磨个人陈述与推荐信,每份材料都契合对应专业侧重点。但我深知自身履历不足 —— 仅一段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与气象局实习,难以在港新申请中脱颖而出。6 月初,我成功争取到一份数据分析相关实习,成为 GAP 前期的重要支撑。
GAP 的挑战远超预期,看着朋友圈里同窗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与入职动态,“掉队感” 时常袭来,焦虑与自我怀疑成为常态,亲友的日常问候都可能让我难堪。不过,这段时光也让我收获满满:在家乡感受四季风景,陪伴家人的时间大幅增加,这些都成为我度过低谷的力量。
雅思备考是申请路上的最大难关。考研英语一 83 分让我盲目自信,7 月初裸考雅思,口语因紧张全程不敢抬头、大脑宕机,最终仅 3 分,总分 5.5。
9 月结束通勤两小时的疲惫实习后再战,总分 6 但口语仍 5 分,未达港校小分 5.5 要求;第三次遇口语题库大换血,口语依旧 5 分。
在指南者老师鼓励下,我调整心态,第四次考试时放松神经,口语终于达 5.5;11 月底第五次考试,我放下 “完美执念”,专注连贯表达,口语成功考到 6.5,总分达标。
2024 年 10 月港新部分专业开放,我用 6 分雅思先申请达标项目,12 月才完成所有投递。等待期间,刷邮箱、查申请状态成日常,新国立首封拒信让我沮丧。
在申请老师建议下,我迅速加申新国立与曼大保底项目,2025 年 1 月相继收到两校录取,尤其是新国立的 offer,让我悬着的心有了着落。3 月,港大气候治理与风险管理 offer 到来,港大另一专业及港科大也发来了面邀。
我借助指南者模拟面试服务,从最初的磕绊不清,逐渐能自信流畅阐述观点。虽港科大面试因紧张失利,但港大地理空间数据科学面试应对从容。就在我准备新国立入学事宜时,港大该项目的录取通知姗姗来迟。
面对新国立 SHE 与港大 GEODS 的选择,我搜集课程、师资、就业信息,在指南者老师客观建议下,因港大项目就业信息缺失且偏地理信息科学,最终选择新国立。这段经历让我明白,GAP 年是缓冲与成长,拿到 offer 只是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