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新校长,汪萌,年纪真不大,人都说少见的年轻面孔,1984年生,少年班出身,34岁院长,38岁副校长,41岁直接校长,节奏快得有点跟不上,干净利落的履历一摆,消息出来,网友声音不小,有夸神童的,有问会不会太快的,朋友圈刷一圈,什么“天才”“锐意改革”都来了,有人担心,有人期待,但大部分还是在盯着年龄看。
少年班,怎么说,不是噱头,是那种高密度学习生活熬出来的,科研、管理、团队带得动,才有今天的台阶,大学选人,拼的无非三样,学术能不能扛得住摔打,组织带得动吗,外部资源拉得动吗,汪萌这一路,三样都过关了,40岁出头,校长座就坐了,学术、管理、战略感,得三样一起压住才行。
大学这些年,风向变了,不仅仅比谁发论文多,比谁有帽子,学科交叉、产学研、国际合作,都得看,产教融合,组织效率才是真刀真枪,年轻管理者,多半懂新技术,扁平沟通,决策快些,合工大偏工科,产业线靠得近,工程场景熟悉,带头人得能上手干活,别怕年轻,关键是会不会敢试。
网络上两种声音,一头说晋升快,一头怕“重论文、轻学生”,晋升快不快,这个位置,不是说有关系就能上的,团队、口碑、业绩都得实打实,年纪越小,查起来反而更容易露馅,想糊弄,根本坐不住。重论文这块,大家关心老问题,校长得扛KPI,也得看学生的获得感,宿舍、食堂、助学金、就业,心理疏导,这些都得一项项补,哪一样掉队了都不行。
大家盯的还是实际做法,不是简历漂亮就吃香,学科短板补得上,强项能不能拿到国家级平台,人才能不能留下,别只会签约,得有梯队,有空间试错,学生就业、培养得真上台阶,实习、产学研、交换机会,得能落地,效率方面,无效会议、无效表格,得砍,老师精力要用在教学科研上,外人看品牌,校友、社会、企业,都得看到合工大的工程底气和新鲜劲儿。
普通人观点简单,不排斥年轻,怕的是空降不干活,谁来都一样,资源能引进,教师能松绑,学生能托举起来,谁坐谁行,反过来,光造势不做事,年轻也没用,甚至被反噬。
年龄,既不是加分项,也不是减分项,关键还是得能打,合工大这波,押的是效率,押的是改革,押的是开拓窗口,赌不赌对,看三年五年,成绩本上见真章,你觉着大学是不是该让更年轻的人带着走,真有三条建议要提,先改就业,还是宿舍,还是课程,还是办事效率,评论区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