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热度虽已渐退,而高区暑期家访工作留下的育人温度却持续升温。2025年暑期,高区全面开展暑期家访专项行动,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实现家访全覆盖。这场暑期里的特殊“约会”,通过创新形式、聚焦需求、精准施策,将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育人力量紧紧相连,不仅为学生的暑期生活筑牢了安全与成长防线,也为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协同育人的基础。
壹
创新“1+N”模式,让家访既有温度又有实效
不同于以往,今年高区暑期家访创新采用“1+N”模式,以多元化形式确保家访覆盖无死角、沟通有深度。一方面通过教师走进学生家中,与家长、孩子面对面畅谈,深入了解家长和学生需求的同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指导。另一方面则拓展了家访的边界,借助线上交流平台,开展家长微课堂、学生云汇报、教师云答疑等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忙碌的家长也能随时参与;同时,学校还联合公安、交警等部门,把防溺水、防诈骗、交通安全等提醒及时推送给家长,让社会力量也融入到育人过程中,形成了全域联动的育人氛围。
为保障家访实效性,高区各中小学校前期明确家访目标、沟通重点及标准化流程。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教师提前制定个性化沟通方案,对学困生、心理预警学生等特殊群体,实行“1次入户+N次线上跟进”的家访模式,确保沟通发挥效用。
贰
汇聚师生家长心声,共述暑期的成长与改变
家访并非简单的上门问候,而是一场有备而来的“精准奔赴”。在家访内容上,教师们重点围绕“交流学生情况、分享育人策略、解读教育政策、听取家长意见、指导暑期生活”等方面展开。
“家访前我们会详细梳理学生在校表现,既要反馈情况,更要倾听需求。”高区神道口中学校长刘剑锋分享了家访中的真切感受。在他看来,家访不仅是了解学生家庭生活的窗口,更是搭建家校信任的桥梁。
暑期中一次家访经历令他印象深刻,一名学生的父母因工作繁忙而忽视对他的关注,使他平时表现出沉默寡言的状态。“和家长深入沟通后,建议他们多给予孩子情感陪伴与肯定,后来孩子在后续交流中越来越开朗,各种活动的参与热情也明显提高。”刘剑锋说。还有一名学生对老旧电器拆装极感兴趣,其特长未被家长关注,家访中老师建议家长支持孩子兴趣,返校后还将其作品展示在班级科技角,“孩子找到了自信,学习积极性也大幅提升,这让我们意识到,教育要走进生活才能真正因材施教。”
家访也是一次教育痛点的集中摸排。针对家访中发现的家长辅导作业难、电子产品管控难、亲子沟通技巧缺等普遍痛点,高区教体发展中心在暑假期间组织两场暑假生活指导直播讲座,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暑假居家运动指南”系列内容,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实用指导。同时,各学校还打造“家访故事”微专栏,300多条家访金点子已同步入库,计划在秋季学期落地转化,进一步升级家校共育模式。
“老师不仅和我聊了暑假学习计划,还针对今年中考给出了很多具体建议,比如怎么科学安排复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高区神道口中学初四四班学生毕峻旗说,家访后自己更加明确了学习目标,“老师帮我分析了初三学习的优势和不足,还推荐了学习资源,我在暑假里每天都会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对中考也更有信心了。”
毕峻旗的妈妈谷祖秀对家访效果十分认可:“之前总担心孩子初三衔接有困难,老师的建议让我们心里有了底。暑假里我和孩子一起制定了学习计划,把体育锻炼和文化课结合起来,孩子学习更主动,我们亲子交流也多了。”她说,“暑期家访既让家长客观认识了孩子上一学年的学习情况,也提前了解了新学期的学习要求,希望以后能继续开展。”
叁
学生暑期自律性增强,协同育人成效显现
暑期家访带来的积极变化正在悄然发生。根据高区教体发展中心的持续跟踪,暑期里,全区92%的学生都能坚持每天执行学习锻炼计划。更让人欣喜的是,家长的监护意识也从以往的“被动提醒”慢慢变成了“主动防控”,不少家长开始主动与学校沟通孩子的暑期动态,积极参与学校的暑期活动。
针对家访中发现的部分家长缺乏生涯规划意识、对中高考政策了解不足等问题,高区各学校已陆续开展针对性举措,高区神道口中学组织线上线下结合的家长课堂,邀请威海一中生涯规划专家及一线教师,围绕学生学习特点、心理变化、职业启蒙、中高考政策等内容开展专题讲座;部分学校还依托社区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与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家长掌握科学教育方法。
此次暑期家访,是高区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具体实践,更让教育真正走进家庭、贴近学生。通过教师、家长、学生的沟通协作,不仅解决了暑期教育的实际问题,更凝聚了学习和成长的共识。新学期开始后,高区将继续完善家访长效机制,深化“教联体”家校社育人机制建设,通过“亲子共读”“家长进课堂”“科学实践活动”等多元化形式,进一步拓宽育人渠道、提升育人合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构建更加优质的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