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国家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多重背景,自2008年攻读心理学,多年的学习精神分析,认知行为治疗及家庭治疗,擅长于各类型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生涯规划和人际关系.对于治疗惊恐发作及焦虑抑郁经验丰富。
作为一位深耕青少年心理领域十年的心理咨询师,我每天都能听到无数家长在深夜里反复询问:"孩子最近成绩下滑,是不是心理出了问题?""他变得沉默寡言,是不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现?"这些焦虑背后,折射出一个普遍存在的困境——当孩子的成长速度超越了我们的理解能力,我们该如何在爱与焦虑之间找到平衡点?
去年冬天,一位母亲带着14岁的儿子找到我。这个孩子原本是班级里的优等生,最近却频繁出现头痛、失眠,甚至在课堂上突然大哭。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抗拒和父母交流,成绩从年级前十跌到三十名。更让人心疼的是,孩子在日记里写道:"我感觉自己像被装进玻璃罐的蝴蝶,什么都做不了。"这个案例让我深刻意识到,青春期的焦虑往往不是突然降临的,而是长期积累的压抑在某个时刻爆发。
在咨询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父母陷入"直升机育儿"的误区。他们像监控器一样时刻关注孩子的动态,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就像那位母亲,她每天检查孩子的作业本,记录每个分数,却从未真正倾听过孩子的心声。这种过度干预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我永远不够好"的自我否定,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科学应对的关键在于建立"成长型思维"。我们需要理解,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春天的竹笋,有的在雨后三日破土,有的需要等待整个雨季。作为家长,与其焦虑地比较,不如关注孩子每天的微小进步。当孩子完成一道原本不会的数学题,当他在运动会上突破个人记录,这些瞬间都是成长的勋章。
我常建议家长尝试"三明治沟通法":先肯定孩子的努力,再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给予鼓励和支持。这种沟通方式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而不是被指责。同时,要给孩子创造"安全容器",当TA情绪波动时,不必急于纠正,而是先给予情感支持,就像在暴风雨中为孩子撑起一把伞。
值得注意的是,成长期的焦虑往往需要专业引导。在咨询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孩子的问题其实源于家庭互动模式。通过家庭系统治疗,我们帮助家长重新建立与孩子的连接,让沟通从"你要怎样"转变为"我懂你"。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耐心和持续的实践。
下一篇:@法考生,考区指南请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