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玲
现代数智技术在思政教育领域不断催生出数字思政等新的教学新样态。沉浸式红色文化场景通过数智技术与实体空间(革命遗址、纪念馆、历史街区等)的深度融合,构建可感知、可互动、可反思的立体化思政教育环境,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
夯实课程基石:打造红色课程体系“主课堂”
以“体验—反思—行动”闭环设计让红色文化作品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借助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构建“可触摸”的历史现场,培育“有温度”的价值认同。
沉浸式体验:构建红色文化感知场域。沉浸式场景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比如在“红色剧本杀”中,可通过角色化任务驱动学生深度参与,学生扮演革命时期的地下党员、进步青年,通过推理决策、团队协作完成任务,在角色代入中深刻理解信仰抉择的艰难。这类互动设计将思政课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完成情感共鸣与价值内化,实现从“知识接受”到“价值认同”的跃迁。
即时反思:形成价值认同催化机制。运用AI情绪识别分析学生体验中的情感峰值点,数字工具催化思想碰撞,推送针对性反思问题;实时展示同伴感悟,触发群体讨论。沉浸式红色文化场景突破传统思政课“离身学习”局限,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刺激,形成肌肉记忆与情感共鸣,实现身体在场、情感沉浸和认知内化。
行动转化:完成知行合一育人闭环。沉浸式红色文化场景设置动态反馈机制、社会激励(团队协作完成挑战),推动学生将价值认同外化为具体行动(如线上发起公益倡议、线下参与社区服务)。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实现“体验—反思—践行”的完整育人闭环。
深化实践育人:拓展红色实践淬炼“新课堂”
善用红色实践育人场域,拓展红色实践淬炼“新课堂”,引导学生深入社区、乡村,调研红色文化在当地传承现状及对其社会赋能效应,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行合一。
建立育人联盟。红色文化育人效能提升,需要高校与行业的协同合作。因此,应探索建立红色文化育人联盟,搭建红色资源智媒体育人平台,推动内容共创共享。实行师资共建计划,通过专业师资“引进来”、高校学生“走出去”的双向互动,为大学生构建红色文化“智媒+”学习场域、打造红色文化智能传播实践场景。
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突破课堂边界,将思政教育触角延伸至社会大课堂。构建融通联动的沉浸式红色文化场景,形成“课堂—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学校也可与当地红色场馆、革命旧址等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研学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接受红色文化浸润。
线上线下融合育人。依托数字技术,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呈现,打造沉浸式网络思政课堂。一方面,通过开发沉浸式红色文化课程集群、建设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开展云展览、云直播等方式,构建虚实融合的沉浸式育人空间;另一方面,打造以图像、动画、音视频等为主要形态的资源数据库,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整合、汇聚展示和共建共享。
激活文化自觉:厚植红色文化浸润“隐课堂”
沉浸式红色文化场景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复刻,而是以“隐课堂”重构思政教育意义来建构场域。
营造沉浸式红色文化育人环境。以革命先烈和本土英雄命名校园主干道、教学楼等建筑,在文化长廊、宣传栏集中展示事迹与经典名言;结合景观设计打造红色文化广场、红色主题雕塑、党史文化墙等特色载体,使红色元素融入师生日常空间,实现校园红色文化处处可见、可感、可学。
创新红色主题教育形式。在重要革命纪念日、历史事件纪念日等时间节点,组织红色经典朗诵、红色主题海报创作等活动;设置“红色音乐鉴赏月”“红色电影展播月”等,通过红歌会、经典影视展播激发情感共鸣。
强化学生主体示范引领。发挥学生党员和红色社团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红色文化宣传,通过主题班会、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会等形式传播红色文化,自觉成为红色文化传播者、传承者。鼓励学生党员带头成立红色社团,策划“行走的思政课”等实践活动,推动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引导学生以行动赓续精神血脉。
创新传播形态:打造红色数智赋能“微课堂”
红色数智赋能“微课堂”,为思政课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为新时代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提供坚实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建强红色数智团队。由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联合网络中心与学生骨干,培育“思政+新媒体”复合型人才。通过组织红色文化专题研修、开展短视频创作与VR技术应用培训,提升红色文化阐释能力与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为产出优质网络思政产品夯实人才基础。
打造精品内容矩阵。深挖红色资源,以青年话语体系创新表达。创作红色主题短视频、绘制红色漫画,融入动态特效增强吸引力。通过“青年说党史”等专栏,由学生主讲党史故事。
创新智慧传播模式。借助AI、VR等智能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播,通过AI技术复现遵义会议等历史场景,构建学生与历史的沉浸式对话空间。引导师生运用短视频、直播形式讲述本土红色故事,举办线上红色故事评选活动,借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形成全民参与的红色文化传播热潮。
(作者单位: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