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群超
近日,泰兴市教育局印发《关于2025年秋学期全市小学停止征订教辅材料及加强校本讲义统筹管理的通知》,明确2025年秋学期起,全市所有小学停止征订教辅材料,取而代之的,是学校免费提供的纸质版校本讲义。
与其他城市“严禁向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及家长推荐教辅材料”等教辅规范措施相比,泰兴此番新政涉及范围更广,态度更加鲜明,剑指教辅乱象。自“双减”政策落地后,“一科一辅”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教辅征订秩序,但一些地区仍存在强制或变相强制统一购买教辅材料的现象,甚至有家长主动为孩子作业“加码”。
泰兴此次教辅“瘦身”改革,呈现“一堵一疏”的特点。“堵”,堵的是“教腐”漏洞。教辅市场良莠不齐,教辅征订流程长、涉事主体多、利润高,极易滋生设租寻租。此次泰兴禁止校外教辅材料通过征订渠道进入校园,明确所有校本讲义由学校统一免费印发,并且强调“印刷、制作等费用从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严禁以‘自编教辅材料’‘校本讲义’等名义向学生或家长收取印刷费、材料费等任何费用”,有望斩断教辅推荐到代购环节的利益链条。
“疏”,体现在以优质供给缓解教育焦虑。《通知》要求,集团总校每周定期统筹,将后续教学所需的校本讲义电子稿按学科、分年级打包上传至工作群,确保各校及时获取教学资源。一方面,讲义共享有助于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流动;另一方面,引导老师将教学重心回归课堂本身,更加关注教学实际和学生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全国多个城市对教辅的规范更多是对学校推荐、征订教辅行为的限制,而非禁止学生个人携带教辅,但社会对于停止征订教辅的看法,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有家长直言,面对考试、升学等压力,即使学校不统一购买、推荐和指定,家长也得自己挑选教辅。
究其根本,还是优质教学内容的供需失衡。由于当前教育部门评审的教辅内容浅而少,与考试难度不匹配,部分家长头顶升学压力,常常倾向于主动给孩子“加餐”。因此,必须正视客观存在的合理需求,给出替代方案,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泛滥的教辅只会带来无意义的内卷。此次泰兴面向教辅的改革大刀阔斧、思路清晰,堪称全国“吃螃蟹”者。但改革能否赢得家长信任?“减负提质”效果如何?还得看校本讲义“干货”足不足、质量高不高,能否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吃得“饱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