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质量优秀、过程质量良好、结果质量合格……这是暨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位点收到的“体检报告”。暨南大学新时代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如同精准仪器,清晰扫描出该学位点的发展状况:在硬件设施等指标上表现优秀,课程培养等指标评定良好,而师资队伍等指标则亮起“合格”提示灯。更深入的三级指标则通过回溯分析,向该学位点提示,教师高水平论文产出等不足拉低了评分。
得益于诊断书的“精准把脉”,暨大研究生院联合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人事部门等迅速行动,“对症开方”。暨大网络安全学院跨学科多方引才,努力搭好梯队,优化兼职教授机制,并为教师提供更多培养与晋升支持。同时,该院学术激励更重质量而非数量,优化支持体系,开展系统性科研培训、建设相关平台。
在数智时代,如何精准监测研究生培养质量,并做好科学评价?暨大努力用好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用人单位四方视角,以质量监测指标体系、数学模型和智能化系统为支撑,构建科学、系统、动态的监测评价体系,为学校每一个学位点“精准把脉”。
“以往,学校很多学院对本院研究生培养环节中的短板只能模糊感知。有时这些学院因缺乏精确的数据、足够的外驱力,难以补齐自身短板。”暨大相关负责人坦言,传统周期性评估因时间跨度长、市场变化快、高校反应慢,难以实时、动态地反映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变化。面对社会需求、产业变革等多变因素带来的挑战,部分高校很多学位点“有些吃不消”。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如何从传统的静态评价模式,转为动态全面的监测模式?近年来,暨大力促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测评价体系转型升级,从定性走向定量。如今,该体系包含一、二、三级指标共80余个观测点。一级指标涵盖投入、过程、结果三大维度。二级指标则细化到生源质量、师资队伍、硬件设施、学术资源、经费投入等重要环节。学校还摒弃“一刀切”的监测评估模式,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为它们“量身定制”分类监测的“赛道”。
暨大在对这类学位点开展测评时,侧重技术创新、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与转化,引导这些学位点在培育人才时更聚焦国家战略所急、科技创新和区域产业升级所需。暨大将产业适配度、技术转化率作为重点,出台“双元驱动”评价机制,并构建三级指标体系。其中,实践能力、发明专利数等指标直指产业适配性;而科研成果转化率等指标则着重衡量技术转化成效。
暨大研究生院执行院长马民举例说,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曾给学校中西医结合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打出70多分,处于合格区间。哪些指标“拖了后腿”呢?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测评价体系也给出了清晰指引:生源质量、实习基地建设偏弱,师生互动不足。中西医结合博士学位点有的放矢,拓展推免生渠道等多措并举,着力提升生源质量。
据介绍,暨大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的智能之处在于,一级、二级、三级指标可自动生成分数。数据录入后,系统会开展整体分析,标注被评测学位点表现优秀、表现不足的指标,动态反馈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暨大创新构建“评价—反馈—改进”三位一体的动态闭环管理体系。学校通过培养单位、学科、导师三级协同反馈,将评价结果融入学科评估、导师遴选、资源配置等关键环节,形成权责明确的责任传导机制。“结果反馈—精准干预—责任落实”的良性循环,让暨大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具备了自我进化能力,促进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暨大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基于数据开展监测评估,更加强调“用事实说话”。学校依托系统化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自主研发研究生培养质量数据库和自动化分析程序,实时生成评估报告,打造“数据驱动—智能画像—动态预警”三位一体的智能监测平台。这为学校学科建设、导师优化、课程提升等,提供了更多数据支持。
“我们开展的常态化监测并非‘一考定终身’。每年,学校都会通过测评系统采集各学位点数据,并进行纵向对比,然后形成报告反馈给相关学位点。”马民表示,学校很多学位点据此改进,年复一年,形成“监测—反馈—提升”的螺旋上升循环。
在这套“量身定制”的体系支撑下,暨大将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从模糊感知、事后评估的旧模式,转变为事前精准预警、事中靶向干预、事后持续改进的新范式,通过闭环机制驱动培养单位主动优化。(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苏运生 黎鉴远 记者 刘盾)
作者:苏运生 黎鉴远 刘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