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丛中的青蛙是草绿色,泥塘里的青蛙则是黄褐色,这是自然界中动物为生存而采取的保护色。与其类似,枯叶蝶等植物也会利用拟态来适应环境并躲避天敌。这是来自大自然的谎言,而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说谎行为屡见不鲜。
有一天,东东用画笔在墙上乱涂乱画。妈妈发现了,很生气地问东东:“你怎么把墙涂成这样?”东东摇摇头说:“不是我涂的。”妈妈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
在上述案例中,东东采用了说谎的手段企图蒙蔽母亲。一旦发现孩子说谎,很多人会将其与儿童问题行为相联系,给孩子贴上“说谎成性”“吹牛大王”“小骗子”等标签,甚至直接将说谎归类为不道德行为。不少家长发出疑问,
孩子每次说谎都要及时纠正吗?如果不必,那又该如何处理呢?
一
孩子为什么会说谎
认知发展不成熟
幼儿年龄较小,认知发展尚不成熟。一方面,幼儿容易将想象与现实混淆,无法清晰区分自己想象中的情境与实际发生的事件。因此,在向他人描述事件时,他们可能将渴望得到的东西描述为已经拥有的,将希望发生的事情叙述为已经发生的。另一方面,幼儿的头脑在信息编码加工、储存、回忆和检索等方面的能力较为薄弱,导致其记忆能力较弱,甚至会产生错误记忆。
考虑他人感受
随着心智的发展,幼儿共情能力增强,逐渐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有时正因考虑、照顾他人的利益和感受,他们才会选择说假话。在社交互动的细微之处,幼儿恰当运用善意谎言对于维护并促进他们的人际关系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因此,家长对于幼儿的这种处理方式可以给予一些肯定,但仍要指出这是谎言,且告诉孩子善意的谎言不一定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谋取个人利益
当幼儿试图谋取个人利益时,他们或许会选择将说谎作为达成目的的手段。这一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情形之中。第一,逃避惩罚,避免让自己陷入挨打、批评等被伤害的境地。第二,获得奖励。当幼儿知道自己做什么事情就可以获得奖励时,为了拿到奖励,幼儿可能选择采取说谎的方式去骗取奖励。第三,同伴攀比,满足虚荣心。攀比心理或许源于幼儿对集体认同感的渴求,抑或父母的溺爱。
外在不良环境
外在不良环境也会导致幼儿说谎,主要体现为惩罚性教育环境和谎言育儿环境。惩罚性教育环境是指在幼儿受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采取诸如打、拧、捏等严厉惩罚的教育方法。
谎言育儿环境是指父母在日常教育孩子过程中向孩子传递说谎信息。这些外在不良环境的影响恰恰助长了幼儿的说谎行为。
二
说谎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说谎是指在明知真相的情况下故意对事实进行隐瞒、歪曲或凭空编造虚假信息以误导他人的行为。虽然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说谎被视为一种不道德行为,是不诚实的表现,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学会说谎反映了其认知发展和心理的进步,以及执行功能的成熟。幼儿年龄的增长、脑组织和语言系统的完善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为说谎提供了充分条件。相较于诚实行为,说谎实际上需要更复杂的认知过程。
通常,幼儿在3岁时已开始具备说谎的经验,而到了4岁,他们能够进行更有策略性的说谎。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幼儿学会说谎是其人生必须经历的过程,且并非所有的谎言都会带来负面影响,不是每一次说谎都是不道德的行为。
三
发现孩子说谎怎么办
首先,家长需要意识到幼儿的说谎行为体现其认知能力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是幼儿正常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经历,不必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而过分惧怕。当然,家长也不可无视幼儿的说谎行为,不能将孩子的说谎行为完全归因于童言无忌,反而更需要注重给予孩子帮助和引导,让孩子学会诚实待人。
其次,家长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奖励与惩罚的作用,发现幼儿说谎行为后的第一举措不应只用惩罚来制止,而应该寻找背后的原因,再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幼儿犯错就承认的诚实行为,我们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最后,家长要充分发挥榜样作用。绘本故事中的榜样并不能有效减少幼儿的说谎行为,真实生活中的榜样更有效。同时,幼儿有较强的观察和模仿能力,家长在与幼儿日常生活的相处中需注意言传身教,不应使用工具性谎言去控制幼儿的行为,要树立一个诚实守信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