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家长与师生阅读3266:百年前的一场演讲,为何今天的家长仍该听一听?
原创:知子花教育 2025年08月21日 19:02 北京
一百年前的1922年,苏州。梁启超站在讲台上,对着一群学子娓娓道来:
“诸君啊,你成不成人,就看这几年。”
这是他著名演讲的核心句之一。那天,他没有讲如何拿高分,没有讲如何选专业,找工作,而是讲做人,讲“知情意”三育,“智仁勇”三德,讲的是怎样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一百年后,坐在屏幕前的你,或许正在焦虑:
“孩子为什么越学越累?”
“为什么明明补习班报了那么多,孩子还是成绩上不去?”
“为什么孩子总是情绪不稳定、意志不坚定?”
或许,是时候,重新听听梁启超先生那一席话了。
首先,“知情意”,是一种完整的“做人教育”
梁启超提到,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而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叫做“达德”,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要三个具备,“才能成一个人”。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智仁勇三德,对应知情意三育。
梁启超说:
✅知育(智)是让孩子不惑:孩子要有判断力,能辨是非、识真假;
✅情育(仁)是让孩子不忧:孩子心中有爱,懂得接受不完美,不为得失所扰;
✅意育(勇)是让孩子不惧:孩子有韧性,敢于直面困难,不怕失败,不逃避生活。
这不是三种“知识”,而是三种“力量”,是支撑一个人成为“大写之人”的三根柱子。
在内卷的时代,我们缺的正是这三根柱子,今天的教育,像是一条高速输送带,把孩子“卷”向高分、竞赛、名校,但我们却常常忘了:分数能决定一次考试,却决定不了孩子的一生。
·很多孩子知识丰富,却在社交中畏畏缩缩——他们缺“勇”;
·很多孩子成绩优异,却为一点小挫折情绪崩溃——他们缺“仁”;
·很多孩子看似聪明,却盲目跟风、难辨真假——他们缺“智”。
梁启超早在百年前就痛批这种“知识灌输而忽略人格”的教育方式,他提醒我们:
“知识越多的人,若没有情与意的节制,越有危害。”
你看,那些被曝光的高智商诈骗犯、学术造假者,不都是“知而无仁,智而无勇”的反面教材吗?
那么,身为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梁启超把“知情意”教给学生,我们不妨把它带回家、教给孩子。
第一点,知育的目标:培养批判思维和信息辨识力,让孩子成为会思考的人。帮孩子看清世界,不再迷茫。具体怎么做呢?
作为家长,要多问“你怎么看?” 而不是直接给答案。
举个例子:孩子被网络短视频吸引,不要一味禁止,而是和他一起探讨“算法如何让人沉迷”、“网络信息背后是否真实”,“沉迷手机的危害”。
你可以带他查资料、分析游戏和短视频机制、讨论情绪依赖,最后一起制定规则,限制他的时间。
这才是真正的“知育”——不是告诉答案或者道理,而是教他寻找答案的方式。
别再急着“喂答案”,给孩子属于自己的思辨,才是最有力的认知教育。
第二点,情育,是教孩子接受不完美,仁爱和豁达。
今天的孩子,焦虑常伴、得失难平,一次考试失利就情绪崩溃,一次批评就怀疑人生。为什么?因为我们总在强调“赢”,却忘了教他们怎么理解“输”。
梁启超借《易经》说:人生如‘未济卦’,永无圆满。我们应教孩子——世界不完美,成功也并不永恒。但即便如此,仍要热爱生活,善待他人。
那么怎么做呢?具体来说,应该允许孩子的失败、理解情绪、鼓励表达。
例如,如果孩子考试没考好,不责备不打击,而是一起复盘,看见他努力的过程。引导他认识到:人生常态是“未济”——永远在路上。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父母自己别动不动焦虑抱怨。家长若自己都为一点点琐事焦虑焦躁,又怎能教出“不忧”的孩子呢?
第三点,意育:训练孩子“挺得住、扛得起、走得远”。
梁启超说:“意志薄弱极易,由弱返刚极难。” 所以,训练意志,要趁早、从小。
家长具体怎么办呢?方法之一,就是让孩子从“小坚持”开始,慢慢走向“大挑战”。
例如,坚持一周里先有一天能自觉早起,如果自己孩子是幼儿,就鼓励他自己去整理一次玩具、自己自觉刷牙来培养自律;面对容易紧张的孩子,可以鼓励他去参加小型的辩论赛、演讲比赛,锻炼勇气。
不舒适的感觉脱敏可以是一个逐渐暴露的过程, 舒适区外的世界或许有风雨, 但是别总担心孩子辛苦、怕他累,再往后的人生道路中,真正让孩子累的从来都不是成长本身,而是你放弃让他学会独立前行的能力。
教育的真正目标,不是单纯获取知识,制造考试机器,而是培养有灵魂的人,梁启超不止一次强调,教育不是为了谋生计、谋职位,而是为了“做人”。
他说:
“知识若不能与情感和意志协调,越聪明就越危险。”
今天,我们或许不需要孩子都成为“梁启超”这样的伟人,但我们必须让孩子成为有判断力的头脑、有爱与担当的心灵、有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勇气之人。
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结语:
家长们,你现在的焦虑,也许梁启超一百年前就回答了。当你在焦虑里打转,不妨停一停,问问自己:
“我是在帮孩子赢在起跑线,还是在帮他塑造一生的方向?”
“我在培养一个考试高手,还是在陪伴一个健全的人格成长?”
“从智仁勇三个角度去思考, 我是不是有没做好的地方?”
如果你也曾困惑,也曾疲惫,不知道教育的方向,请记住,梁启超那句百年不朽的箴言:
“诸君啊,醒醒吧!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你成人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当我们的孩子,在学习知识的路上,一颗心,容得了悲喜;一身胆,扛得住风雨,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触动了你,欢迎转发给身边的朋友,一同把“知情意”的光,带进更多家庭。
下一篇:多动症,有新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