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背后,都藏着教师们默默付出的身影。他们以爱为犁,以智为种,在学生心中播撒希望的种子;他们用坚守诠释责任,用温暖化解困惑,将平凡的日子谱写成动人的育人篇章。让我们一起聆听优秀教师的育人故事,感受他们与学生之间的温情瞬间,感受师者匠心的力量。
让每个生命都发光
叶行铨
庆元县职业高级中学
今天,站在讲台上,望着台下一张张熟悉的笑脸,我回想起20年前的自己——那个攥着教案,忐忑走进中职校园的年轻小伙。那时,我坚定的在教案扉页写下:“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光芒”,这既是对自己的鞭策,更是对教育的坚守。
从初出茅庐的班主任到教务处主任,从懵懂青年到浙派名师,岗位在变,身份在变,责任在变,但那份“把教育当事业,把学生当亲人”的初心,从未动摇。今天我想借着几个藏在时光里的小故事,和大家聊聊一位职教人是如何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在平凡岗位上书写育人答卷的。
深夜灯光
用耐心点亮迷茫的心
2012年深冬的一个夜晚,寒风卷着落叶拍打着教学楼的窗户。我刚结束高二电子技术实训课,收拾工具时发现对面实训室的灯还亮着。推开门的瞬间,我看见小吴蜷缩在操作台旁,头埋在臂弯里,眼泪砸在画错的电路图上,晕开了一片墨迹,身边散落着万用表、电阻元件……
这个孩子刚转入时,是所有老师的“心病”:上课趴在桌上呼呼大睡,作业次次不交,甚至会因为老师批评而顶撞。他的母亲曾拉着我的手叹气:“叶老师,我们实在管不动了,您别在他身上浪费精力了。”但我始终记得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育人”的理念,我坚信,没有天生“差”的学生,只有老师还没找到合适的教育方式。
我没有责备他,蹲下来捡起地上的元件:“是不是电路接不通?老师陪你一起查。”小吴闷了好久才低声说:“想参加市级技能竞赛,可声控电路练了十几次都失败了,我是不是真的很笨?”“怎么会笨呢?别急,我们一起来。”我拍了拍他的肩膀,从电路原理图纸入手,和他一起逐点排查、逐线梳理。指针跳动的“滴滴”声在深夜格外清晰,直到凌晨两点,当声控灯随着拍手声“啪”地亮起时,小吴突然抬起头,眼里含着泪笑了:“叶老师,我做到了!我不是笨小孩!”那一瞬间,我知道,他心里的那盏灯,也亮了。
成长蜕变
用信任唤醒内在动力
从那天起,小吴像换了个人。他的实训服口袋里多了个磨破边的笔记本,每页都画满了不同的电路图,旁边密密麻麻写着标注;午休时,别的同学去休息,他却抱着废旧电器在实训室拆解练习;遇到难题,会红着脸敲开我办公室的门:“叶老师,这个步骤我试了三次都不对,您能再教我一次吗?”就这样,一次次鼓励,一次次陪伴,见证他的成长。半年后的市级技能竞赛上,他沉着操作,最终捧回了二等奖证书;三年后,他以专业第一的成绩通过职教高考,考上本科院校。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他特意带着证书来见我:“叶老师,要是没有您的陪伴,我早就放弃自己了。”看着他自信的模样,我更加坚信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真谛——教育不是强迫灌输,而是用信任唤醒学生的内在动力。
在我带过的11届高三学生中,这样的故事不止一个。我曾陪伴43名所谓“中考失意者”重拾信心,帮助25人获得校级进步奖,更有9个孩子通过职教高考圆了本科梦。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深夜的实训室里流过泪,在实习车间里磨破过手,也在每一次小小的进步后绽放出最动人的笑容。
教育家精神,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融化在每一天的陪伴与坚守中:是凌晨两点实训室里的那盏灯,是教案本上反复修改的批注,是带学生走进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时流下的汗水,更是目睹他们成长为技能工匠时的热泪盈眶。
坚守执着
用匠心守护教育初心
二十年职教之路,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是机械地灌输知识,而是点燃一把火,照亮一个灵魂,唤醒一份自信。我们面对的孩子,可能不擅长应试,但他们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充满创造力。只要我们愿意相信,愿意陪伴,愿意用适合他们的方式去引导,每一个生命都能熠熠生辉。
当今的职业教育,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职教教师,我们更应把握时代脉搏,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不断探索育人新方式,尊重个性、激发潜能,让学生在实践与创造中找到人生出彩的舞台。
来源|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