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们,孩子刚入园时,你们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早上送娃入园,转身一刻心里总是七上八下?
我记得送孩子幼儿园上学,每天早上在幼儿园门口,总能见到这样的场景:孩子眼泪汪汪拽着家长衣角不放手,家长一边安慰一边忍不住探头往教室里张望,眼神里写满了担忧。
送宝宝上幼儿园,对很多家长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验。
我家大宝刚上幼儿园时,我也如此。每天最纠结的时刻就是接她放学,我总是蹲下来急切地问:“今天过得怎么样?开心吗?”而大多数时候,只得到简短的“还行”、“挺好的”这样的回应。
后来,一位有经验的幼师朋友告诉我:“孩子可能说不清楚,但他们的身体从不撒谎。”
这句话点醒了我,开始注意观察孩子放学后的细微表现,果然发现了许多“隐藏”的信息。
孩子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很多家长只会追着老师问,其实孩子身上的信号更真实。
一、早晨上学前的身体语言
适应良好的孩子会顺利完成早间准备,有时甚至会催促家长:“快点,我要迟到啦!”到达幼儿园门口时,他们会主动和老师打招呼,愉快地和家长告别。
适应不良的孩子则可能用各种方式拖延:慢慢穿衣服、吃饭特别慢、反复要求去厕所等。有的孩子还会出现真实的躯体症状,如腹痛、头痛、恶心等,而一到周末这些症状就神奇地消失了。
儿童心理学家约翰·鲍比的研究指出,分离焦虑会引发孩子真实的生理反应。这些身体信号不是孩子“装出来”的,而是压力下的真实表现。
二、语言和社交暗示
适应良好的孩子会主动提到老师和小朋友的名字,分享在园里的活动和趣事。他们可能会说:“老师今天表扬我了!”“我和哪个同学一起搭了城堡。”
适应不良的孩子则避免谈论幼儿园,或者一提到相关话题就转移注意力。有的孩子甚至会编造各种理由逃避上学,如声称肚子痛、头痛等(当然,我们也需要先排除真实的身体不适)。
三、放学瞬间的“第一印象”
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孩子的言行也透露着重要信息。
适应良好的孩子通常会心情愉悦,一路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甚至哼唱着新学的儿歌。他们对周围环境保持好奇和兴趣,会指路边的花朵、小狗让家长看。
适应欠佳的孩子可能异常安静或易怒。一点小事就可能引发情绪崩溃,比如因为买不到想吃的零食就大哭大闹。
这种情绪波动往往是白天积累的压力和焦虑的释放。我邻居说,她家的小女孩刚开始上幼儿园时,每次接她都要抱着走整整一路,这就是在寻求安全感补偿。
四、孩子回家后的表现
孩子回家后的表现,也是判断适应情况的重要参考。
孩子放学回家后,有的孩子一进门就翻冰箱,可能在幼儿园没吃饱;有的则拒绝进食,连平时爱吃的食物都提不起兴趣。
然而有的孩子却入睡困难、夜惊、做噩梦。这可能是白天压力过大所致。
还有一些孩子会有退行行为,比如尿床、想要用奶瓶喝水、突然特别黏人。这些都是孩子寻求安全的信号。我们要理解孩子,这都是正常反应,我们给予他们足够的安抚很重要。
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
如果发现孩子适应困难,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 给予过渡性客体
我们在征得老师同意后,可以让孩子带一件熟悉的物品去幼儿园,如小玩偶、心爱的小手帕。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这些过渡性客体能给孩子安全感。
2. 建立告别仪式
创造一个简短愉快的告别方式,如击掌、拥抱或者说一句特别的告别语,然后坚定地离开。延长告别时间只会增加焦虑。
3. 通过游戏疏导情绪
在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绘画等方式,帮助孩子表达和处理焦虑情绪。我女儿有段时间每天回家都要玩“幼儿园”游戏,在游戏中她扮演老师,我们当学生——这帮助她消化了新环境带来的压力。
4. 多与老师有效沟通
我们和老师沟通时,不要只问“孩子今天怎么样”,可以具体问:“孩子今天吃饭怎么样?”“午睡睡得好吗?”“和哪个小朋友玩得多?”这样更容易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当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适应新环境需要时间。妈妈们也不要太着急。